各地加大扶贫力度以来,很多贫困村面貌发生了巨变。但也有一些贫困村在执行中出现扶贫“大锅饭”,导致精准扶贫“落不了地”。记者近日在山西省娄烦县独石河村采访了解到一些这样的情况。(人民网 2016年11月16日)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关心扶贫工作,尤其重视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脱贫路径,“输血”更“造血”。有人打趣的说,“精准扶贫工作,就像点穴治病。我们实施‘点穴式’扶贫,避免了盲目性,提高了精准度,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条件有所差异,贫困家庭的的贫困原因也各有不同,唯有深入其、量体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精准扶贫的效用。
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是基础。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理条件限制,要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用创新的方法激活农村的“细胞”。一是制定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一批和就业发展一批。二是使用措施到户精准,“分类-提升-升级-致富”的总体思路,围绕制定工作方法,认准脱贫方向,找准脱贫靶、压实工作职责,全面助推“精准扶贫”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本质是解决“造血”问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解决群众脱贫的办法就是“输血”,脱贫过后再返贫,往往治标不治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的滴灌,扶贫的最终目标不仅仅要帮助农民群众从资金上“脱贫”,更要从思想上、技能上、可持续上发展上真正“脱贫”。要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这样才能在扶贫工作中扶出新希望、新成效,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更大的实惠。
“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干部的重要工作,也是群众对热切盼望。“精准扶贫”的细胞在村、户,因此村级“带头人”十分重要。要进一步落实一批能力强、知识水平高、懂基层的年轻干部驻到农村一线,担当村级带头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对了人,才能真正的将“精准扶贫”落实到实处,才能得到热切盼望脱贫的贫困群众的支持。
“精准扶贫”调动群众积极性是关键。说道将“精准扶贫”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有扶贫计划、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一些地方将“精准扶贫”变成了吃大锅饭,搞扶贫“平均主义”,这样大大削弱了群众的积极性,同时也助长了“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精准识别,制定路径、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扶到点上、根上。
“精准扶贫”更需要充分发挥村民的原创性,凝聚贫困群众的共识。再好的项目要落地实施,必须得等贫困群众的支持、认可。干部认为好项目,贫困群众不认可,扶贫扶不到点上,最终只能是扶贫资金打了水票,贫困群众继续贫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找准了项目,也要征求贫困群众的意见,群众愿不愿意,还有没有更好的脱贫办法,这些我们都要考虑进去。只有凝聚了贫困群众的共识,干部群众一条心,才能突破贫困中的瓶颈,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突出协作性,提高实效性,才能真正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永昌镇白沙街70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