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10月17日是中国第二个扶贫日,也是第23个国际消除贫困日。截至目前,我国还有592个贫困县。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贫困县退出标准,到2020年,592个贫困县必须全部“摘帽”。(10月18日 央广网)
存在贫困就没有小康。倘若到2020年还有大量贫困县,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成了没有完成的任务。因此,在接下来短短几年时间,贯彻落实好“六个精准”要求,汇聚各方力量,全力协同协作,全面脱贫攻坚,将所有贫困县“摘帽”,让所有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诚然,个别有着深刻历史原因、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的贫困县,摘掉贫困帽子并非易事。但是,应该看到,这种难啃的硬骨头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历史欠账并不大、区位优势尚好的贫困县,经过各方支援和自身努力,就能很快摆脱贫困,老百姓就能过上幸福日子。不过,令人有些讶异的是,一些早已脱贫的贫困县,却视贫困帽如同光荣帽,依然想方设法紧紧抓住不撒手。
之所以一些地方对贫困帽子情有独衷,究其根源,在于戴帽后滚滚而来的实际利益。有了贫困帽子,就能够得到大量国家扶贫项目和资金,就能够得到四面八方的大力支持。有了人、物、财支援,不用费多大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就能“又好又快”。正因为如此,一些县为了戴上和保住贫困帽子而煞费苦心,就不足为奇了。
已经脱贫,还躺着等靠要,老想着“输血”,一方面暴露出一些地方官不劳而获的庸懒思维;另一方面,由于等靠要,也必然致使自身“造血”功能强大不起来。另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可以不再扶持的脱贫县占用了宝贵帮扶资源,势必削弱其他真正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势必影响脱贫攻坚总进程。由此可见,加快贫困县摘帽进程,不但必要,而且紧迫。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规定,要“建立健全扶贫成效考核、贫困县约束、督查巡查、贫困退出等工作机制”“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对贫困县的管理,组织落实贫困县考核机制、约束机制、退出机制;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做到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同时,实施办法还明确,要将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和工作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对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依纪依法严肃追责。
随着脱贫攻坚各项责任的落实和贫困县退出标准的出台,贫困县党政正职作为第一责任人,责任更加明确,贫困县帽子与官帽的链接也更加紧密。用责任倒逼,切实贯彻落实好“六个精准”要求,做到真扶贫扶真贫,贫困县帽子就不会再成为“香饽饽”,也定然不再是想戴就戴、不想摘就不摘。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建设北路888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