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是决战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在今年的脱贫攻坚战中,我们要用心贯彻“五个一批”,用实际行动做出成效,作出特色。
一、扶贫要扶资,扶资是基础。优先解决贫困户当前面临的生活困难,是做好脱贫攻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群众仍生活在温饱阶段,为贫困户“输血”,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优先解决生活困难,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
二、扶贫要扶志,扶志是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所以我们的扶贫工作,要喊醒贫困户,唤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志气。用发展生产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展致富,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摆脱“等靠要”的思想,保障脱贫攻坚工作有成效。
三、扶贫要扶智,扶智是保障。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穷根,防止出现代代贫的重要保障。坚持和落实教育脱贫,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众家庭子女上学的帮扶力度,是有效根除贫困的保障。
四、扶贫要扶质,扶质是要求。扶贫要让全体困难群众不漏一个的脱贫,是长期脱贫,不能使短期脱贫后复贫。因此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任务,在开展工作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落实,不能只“输血”度过一时的贫困,也不能只“造血”不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坚持将“输血”和“造血”结合起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补偿等措施,让有劳动能力的无后顾之忧,敢于行动,让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也能有长期保障性脱贫政策、脱贫措施。
脱贫攻坚是一项艰苦的战斗既要“解民忧”还要“除民困”实现“群众福”,基层干部群众任务重,压力大,但是我们更要发挥红军精神,一步一步走,一步一步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地址:四川省万源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