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之困:不患寡而患不均

[ 作者:吴膳初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9-18 录入:7 ]

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每天的必做功课便是与农民群众直接打交道。不可否认,以往的乡镇工作干起来顺风顺水,因为很少会有村民提反对意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维权意识的提升,广袤的农村也开始悄然发生变化。农民褪去了以往的“淳朴”,开始懂得“维权”。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扶贫工作,更是面临“诸多质疑”的尴尬。每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少不了村民的质问,为什么其他人能享受的自己不能享受。不论我们如何耐心细致的解释,终归会留下不替群众办事的骂名,因为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实现。对比以往资源相对贫乏的时期,并没有过多的扶贫资金,也就不会给乡镇干部“厚此薄彼”的机会。现在国家富裕了,可以更多的关注贫困群众,反而使得农民有了“患不均”的情愫。

就最近备受关注的杨改兰杀子事件,不少评论把矛头直指“低保”,认为杨改兰一家的悲剧与不能享受低保有直接联系。更有不少评论在不了解低保政策的情况下妄自绯言,认为作为国家基本政策的村民小组自治、在低保评选中的民主评议是“从没听说过的政策”,认为低保是取消与否是乡村干部可以一手操办的,更有甚者认为低保兜底是有限制名额分配的,看到这些没有事实依据的言论,笔者也只有“呵呵”了。可以很负责的说,在实际工作当中,“低保”是很民主的一件事情,对于每个低保户或申报或取消,都需要召开村民小组户长会等集体讨论,绝不是某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所谓的人为操作。而且在现在村民的维权很强的当今,如果存在如此明显的显失公平,怕是早已举报四起了。之所以仍然有不公平的言论存在,症结还在于不能享受政策的人“患不均”的关系。

扶贫工作当中,扶贫干部提到的最多的便是群众“等靠要”思想,认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扶贫除了低保兜底等物资扶持,别无他法。长此以往,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形成一种负面引导,认为只要“等靠要”,就能获得利益。“等”成了常态,“靠”成了权利,“要”成了必须。一旦没有得到,就是不公,就是不均。这对于扶贫工作是极为不利的。其实应该正确看待“等靠要”思想,这不应该不是扶贫中遇到的拦路虎,而是本身就需要解决的一个扶贫问题。“等靠要”就是贫困的直接导火索,扶贫还需扶智。把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同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同等对待,正面解决而非避之不谈,才上上上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