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舍”这个名字在民宿界并不陌生。声名鹊起于莫干山,又一头扎进苏州树山的梨花海。而这一次,它悄无声息地落在江南古镇一旁的小村落里。
每次原舍的选址总能拉扯出一段故事,这次毫不例外。
转念一想,如此可远眺的视野,水天相连,一个离上海仅45分钟车程的昆山小村,想想都让人兴奋。之前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然而,美景是一方面。这个地方的内质更是深厚。比如,下面这些场景:
“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
在五湖三荡的锦溪,苍茫一色的长白荡西侧。历史上,这里曾是金砖的制作加工地,有着悠久的烧砖文化和历史。
现存明清古砖窑十余座,虽然大多已荒弃,但是尚有几座还在使用。
最近关公子和朋友聊起,若在中国选个地方拍一个如《拿破仑之村》这类的归乡清新映画,选哪里呢?突然,这个村子就出现了。同样的边缘村落,同样的美景,同样的文化遗存(古窑遗址群)。这会让多少人为之激动啊!
原舍•祝甸就诞生在锦溪祝家甸村里。有故事的地方,总是吸引着有故事的人。
这片土地曾经一时辉煌,而今却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之中,年轻的孩子进了城,孤独的老人留在乡,空却了的村子带着一些萧瑟与荒芜之感。
回乡之路漫漫,这一次,原舍所抛下的锚点,于祝家甸而言,又有着全然不同的意义与价值。
亮点1:小情怀变多介入,村落产业转型用“针灸疗法”
如今的祝家甸,荒弃的砖窑厂等着再度苏醒,一切都在等待着复兴,可是突破口是什么?
这个原舍祝甸会如此特殊,是因为它已经从小情怀开始往多方介入进行了尝试。别看小小民宿隐在水天一色里,直冲云霄的大烟囱已经为这个村子指明了方向。城投、昆山市政府、乡伴运营方、NGO组织、民宿学校、创客学院、包括设计界大师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小情怀和大规划慎重地投向这个地方:昆山祝家甸。
用这个方法去成功激活的乡村,将成为乡村新产业转型的蓝本和典范。
模型照片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提供
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勘察设计大师崔愷先生提出了“针灸疗法”,与朱胜萱先生的乡建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点带面,从一点一点小业态的进驻,来改变村落的整个面貌。
祝家甸村村口的霍夫曼砖窑规模巨大,实为罕见。
砖窑主体改造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提供培训教育、展览、创客学院、青年创业创新合作、民宿学校等空间功能。这个之前的“甸西砖厂”将摇身一变成为三个空间,可容纳80-120人的活动会议场所和展览空间。此处也作为伴城伴乡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的乡村实践基地,通过创新+创业的模式孵化乡村发展的后续源动力。
亮点2:崔愷x谢英俊大师笔下的乡土情汇聚原舍
原舍•祝甸,落在砖窑文化主题民宿之上。砖窑厂的文化延续及修复有大师操刀,原舍•祝甸的设计自然不会落下。
这两位大师在设计界已经家喻户晓,但本着普及精神,关公子还是要在这里广宣下并突出这两位参与的意义有多大。
谢英俊,他在台湾和大陆的声誉大振不为别的,而在于帮灾民重建家园。台湾921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提出“永续建筑,协力造屋”的谢英俊被当之无愧地评选为最具社会关怀之建筑师,入围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而他自己却低调地回应道:“哪有那么高尚。我不过是个学建筑的,对自己的技术有点自信,帮穷人盖几个破房子而已。”
崔愷,这位国家设计大师着手乡村项目真的是很值得去说的一件事,这是乡村发展之动力,更是给了千千万万设计师回乡贡献与创作的极大鼓舞。
所以,大家所看到的原舍祝甸,建筑设计由崔愷先生牵头,结构设计由台湾知名设计大师谢英俊负责,不张扬,很低调,但背后的期冀和意义却可见一斑。
原舍•祝甸建筑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分为10栋小单体,其中5栋临湖而建,总计20间客房。
模型照片由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提供
民宿及院落与周边环境保持一致,贴近原有村落建筑风貌。民宿还保留了村落原有的院落空间,又针对新的功能进行了改造。将以往对内服务主体建筑的辅房转而向外侧开放,形成了生动多变的街巷空间,使原本只作为交通空间的街巷可以承担丰富的公共活动。
整个民宿的建筑风格是对江南民居建筑的再提取,既注重现代感又保留了江南水乡的神韵,白墙黑瓦,墙为纸,瓦做墨,简练而别致。去装饰化的理念在细节处得到了更为强烈的展现,局部只增添青砖、金砖、瓦片装饰窗花。具有完整的江南民居感,同时,却有更为细节化的处理,值得细细寻味。
民宿的室内设计主调是以建筑主体为索引的丰富延伸,将江南水乡文化、金砖文化、园林文化进行萃取,无论硬装,还是家具灯具艺术品配置等,都是简约现代与老旧传统的结合。
亮点3:乡土材料,让设计是一种继承
在民宿室内元素的选择上,以砖、瓦、竹等乡土材料为主,材料的结合与重新搭配,既展现了现代的设计感,又回归材料的质朴之感;同时,局部以金砖作为饰面,回味和发扬祝家甸村烧砖的历史。
20间套房分布7栋独栋民宿里,5间loft套房,12间精品套房与3间双床标房组成。每个房间内,都会发现不同的设计与情趣。有榻榻米、书房等,多样化的空间构造,配合不同主题的装饰与家具布置,尽可能地将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予以细腻地展现。
用创新与创业来触碰整个业态。从一个砖窑博物馆,转为创业培训为主导的孵化平台,从一间小小的民宿改造,转为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教育与文化有着强大的力量,带领着人们创新与创业,进而改变乡村。通过多元化的合作模式,自发带动原住民生产方式的改变。让他们看到复兴的希望,也就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
我们仿佛已经能够想象,未来,属于这片古砖窑的故事会如何续写,而曾经离开的人们又会如何陆续归来。原舍•祝甸,宛如那抛向乡村的锚点,深深扎根土地,以坚毅而果敢的姿态,完成一次乡村产业升级的探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乡关何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