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湘阴县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湘阴县地处长沙、岳阳、益阳三市五县中心,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是“长株潭”地区沿湘江、过洞庭湖、经长江出海的必经通道。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四化两型、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和支撑点,湘阴县以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变革逻辑为导向,在构建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格局中,抓住机遇,加快赶超,走出一条具有湘阴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进入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
虽然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湘阴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实现了建成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还构建了支撑县域经济的产业体系,农业特色化更加凸显,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1.以顶层设计为突破,理清乡村振兴的发展思路
湘阴县以顶层设计为突破,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整县推进为主要路径,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支撑,明确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乡村振兴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为基础,包括农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态等在内的乡村发展水平的整体性提升,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应注重协同性、相关性和整体性,不能顾此失彼、只抓其一不顾其他。
2.以特色品牌为引领,推进乡村产业的结构优化
农产品品牌化和乡村产业特色化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湘阴县通过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思路,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将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做足“特”字文章,破解了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困境,从而推进乡村产业的结构全面优化。
3.以“乡村建设”为主线,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湘阴县始终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水、电、路和通信“四网”提质升级工程,继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电商体系,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农民高品质生活,推进乡村宜居宜业。
4.以“三清一改”为关键,着力农村人居的环境整治
湘阴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三清一改”,着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升级版。一是坚持全程监管、系统“治脏”,农村面貌更加整洁有序。二是坚持聚焦重点、分类“治水”。从根本上遏制了农村生活污水乱象,三是坚持综合施策、精准“治污”,确保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群众主体、源头“治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
5.以“文明创建”为途径,形成文明乡风的新气象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湘阴县重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统筹抓好城区和农村两大区域,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积极倡导文明新风,着力破除陈规陋习,整体展现出了崇尚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6.以利益联结为重点,提升基层组织的有效治理
基层治理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湘阴县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村级服务平台,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推进能人治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翻番。健全基层“三治”机制,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和社会组织力量,推动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有效应对现实问题
新发展阶段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精准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真正高质量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湘阴县需要准确把握并有效应对五大方面的现实问题。
1.农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实现高质高效难度大
湘阴县发展出了一批很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樟树港的辣椒享誉全国,但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来说还不高,背负粮食总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双重压力,且随着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更多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将势必带动农业生产的投入不断提高、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的生产风险自然水涨船高。特别是由于技术风险难以掌控,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农业科技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农业生产中,并非易事,一旦新技术运用失败,其产生的风险过大,让农户望而生却。在多重风险的综合影响下,湘阴县实现农业的高质高效难度加大。
2.乡村人才支撑不足,激发内生动力难度大
湘阴县始终坚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下功夫,但受限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等因素限制,依然面临一系列困难亟待解决。一是短板效应明显,头雁队伍“跟不上”。村级干部个人素质、专业知识等方面与乡村振兴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明显能力“短板”。二是吸引力不足,专业人才“回不来”。县城、农村在薪酬待遇、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真正返乡投身农业的仍占少数,高、精、尖、复合型人才更是紧缺。三是专业性不强,本地人才“上不去”。部分单位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始终存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氛围还未形成。
3.工作体制机制不顺,明晰工作责任难度大
随着“三农”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相应的机构和工作体制也要做一些调整。湘阴县今年对标组建了县乡村振兴局,健全了乡村振兴考核落实机制,但目前县内设机构中关于农村发展与改革的职能存在一定交叉,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还未清晰明确,如何实质性整合相关资源,切实打破部门本位和机构边界,实现涉农部门中与乡村振兴相关的职能机构的优化及重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做到一盘棋部署、一体化推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4.多元投入机制不全,确保宜居宜业难度大
如何建立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是湘阴县当前乡村振兴工作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一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合力不明显。各部门、各级的涉农资金未能得到有效的整合,使用设限过多,基层没有话语权。二是资金撬动力度不够,财政杠杆作用不明显。目前财政收支平衡矛盾较突出,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难以长期维持体量庞大的资金投入。三是金融支农渠道窄,赋能乡村发展不明显。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农村金融的高成本等,大型银行业务大都止步于县城,大部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缺乏下乡的意愿。
5.农村改革步伐不快,农民富裕富足难度大
制约湘阴县农村改革发展速度不快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农村改革的规划定位难形成,由于顶层设计对于农村改革的目标、愿景没作具体要求,基层较难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农村改革方案。二是改革政策缺少有效转化机制,导致作为主体的农民被边缘化,乡村振兴的角色错位,党和国家的意志没有完全转化为农民的自觉行动,甚至出现“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农民看”等问题。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湘阴县迫切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和农民主体地位,通过规划引领,加快形成现代化发展的产业体系,探索具有湖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1.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全面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格局
作为长岳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先导区,紧邻省会长沙的湘阴县已被纳入长株潭都市区规划和湘江新区新片区,湘阴县要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相互融合。要以强化“一心引领”、强化“两极带动”、强化“三轴联动”、强化“三区互动”、强化“多点培育”为重点,优化发展空间布局;以城乡综合交通一体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供网供气一体化为重点,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2.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一是注重统筹规划,优化乡村生产空间。建立与洞庭湖平原地区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好湘阴县主导性产业和优势性产业的发展方向。二是尊重群众意愿,优化乡村生活空间。一方面,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发挥好土地资源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推行规划清单约束机制,建立乡村规划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优化乡村生态空间。不能把城市建设的模式搬到农村,要体现农村特色,留得住乡愁,看得见绿水青山。
3.坚持建链延链强链,加快形成现代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一是推进产业优化转型升级。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突出亩产亩均效益导向。二是推动主导产业建链强链。瞄准产业领军企业和配套企业,努力打响湘江新区新片区的“金字招牌”。 三是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坚持“一企一策”,实施十大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按照“龙头企业先行、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思路,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4.坚持传承与创新,大力培育湖区文化特色品牌
湘阴县文化底蕴深厚,要努力打造一批体现湘阴湖区文化特色的品牌系列,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媒体传播工程,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二是努力创建省文明乡村振兴示范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选树先进道德模范。三是加强湖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提升湖区文化的竞争力。
5.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是构建更富普惠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创业更加充分;实施全民参保政策,进一步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全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扶持发展普惠托育和养老服务。二是构建更有获得感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坚持科教兴县和健康湘阴建设战略,合理配置教育医疗资源,推动教育、医疗能力大幅提升。
6.坚持党的领导,因地制宜完善考核机制
用好乡村振兴考核的“指挥棒”,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只有五级书记把乡村振兴的考核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才能真正落实领导责任制,落实好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二是适当调整考核方案出台过程。必须正视地区差异,针对性地设置差异化考核指标及分值,“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考核过程相结合,提高考核主体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积极性。三是加紧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用严格责任制强化责任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同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督查机制,强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督查落实。
(李珺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倩,朱烨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