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召回干部还需精准发力帮扶

[ 作者:莫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19 录入:实习编辑 ]

针对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

云南省出台实施《办法》,及时把一些“滥竽充数,混水摸鱼”的干部召回来,让百姓看到政府脱贫的决心,也对其他干部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些“召回”干部身上反射出来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问题才更让人忧心,对待他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召回”、惩戒上,更重要的是要“亡羊补牢”,不抛弃、不放弃,精准发力“帮扶”,让其在“帮扶”中改正错误、奋发图强,更好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发光发热。

一是强化理想信念“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杨超“满天风雨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都彰显出理想信念之“钙”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对于“召回”干部,要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理想信念不滑坡、不动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永葆先进性。

二是加强心理疏导“帮扶”。拿破仑•希尔曾说:“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岂能美好”。“召回”的干部难免会有一些心理上的落差,甚至对工作失去信心,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点燃斗志,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突出宗旨意识“帮扶”。全心全意为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对于“召回”干部,必须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引导“召回”干部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重塑干群关系,切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