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有的驻村帮扶干部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有的驻村干部“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的问题,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8月16日,澎湃新闻)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一小部分党员干部却用这种“走读式”“挂名式”的帮扶应付上级监督检查,上演不严不实的“变形记”,让精准扶贫工作“变了味儿”。“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挂名式”的扶贫的本质是借精准扶贫的“东风”,打“忽悠百姓”的“歪主意”,最终只会伤了干群关系,寒了群众脱贫的心。
“只转转,不用心”,假扶贫岂能走进群众心?“假作真时真亦假”,走马观花式的“转转”只能让扶贫工作止步不前。群众只会将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扶贫干部自身而言,宝贵的扶贫工作时间耽误不说,还很可能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影响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缔结会产生“蝴蝶效应”让干部和群众产生信任,相反,如若“假扶贫”,工作不落实,必定会引来群众的“差评”,对扶贫工作的长期开展不利。
“只谈谈,不落实”,扶贫是假,干群关系岂能成“真”?莫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于选派驻村的干部而言,理应更有担当,更有责任意识,扶贫不能走“虚”取“巧”。从去年在全党内开展的“三严三实”主题教育活动到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都充分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严实相济”“说到做到”,这是历史对党的检验,也是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殷切希望,更是党员干部完善自身的迫切要求。将扶贫工作做实做严,干群关系必将更深一层,更近一步。
召回“走读式”“挂名式”扶贫干部实在是“走实走心”之举。扶贫干部用不用心,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牌”的,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切莫用虚假的扶贫伤了群众的心。应该看到:《召回办法》是云南省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到位的有益尝试,是监督广大驻村扶贫干部的一项有效措施,但笔者认为对于“挂名式”扶贫的干部的监督绝不应仅限于此。有关部门应切实探索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精准扶贫的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真“扶贫”扶“真贫”,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被“挂名式”扶贫伤了心的群众“好起来”。毕竟,和谐亲密的干群关系是对精准扶贫工作最好的献礼。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合江中学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