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种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在城市化洪流的冲击下,早已面目全非。历史最是无情,如果历史的灵魂温情脉脉,又怎会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名句击破岁月的蛮荒,流至文明的当今?
时代总是在进步,而历史巨轮每一次转动,需要大一部分人艰难的承受和无声的付出。在中国经济巨轮急速前进的今天,有一个群体却在艰难地维持着近乎扼杀人类天性的付出。或许,你已经猜到,我今天要写的,正是留守妇女。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走出去”几乎成了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特别是男性青壮年改善家庭生活、寻求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他们无力承受举家流居城市带来的生存压力,于是,丈夫出门打工、妻子留守农村便成为无奈的选择,于是,便有了“留守妇女”这个特殊的群体。
丈夫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双重负担,过日子像“守活寡”,家里嗅不到一丝男人味,夜晚只有与虫鸣蛙声为伴,白天不敢和村里男人多说话,怕遭闲言碎语,城市是个花花世界,又担心着丈夫出轨……这个群体身心疲惫,而又缺乏安全感。
据权威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4700万留守妇女,4700万是个怎样的概念?它几乎相当于韩国人口总和。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隐讳地表达了她们的性压抑问题,长期的性压抑导致了连锁的负面情绪。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残缺不全的家庭生活让她们疾病缠身、身心疲惫,普遍感到孤独、空虚,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
“什么苦都能受,唯有相思受不了”。孔夫子说过:“食、色,性也”。但是这些留守妇女,除了承受由半边天到顶梁柱角色转换而带来的高强度劳动之痛外,还要吞下因与丈夫天各一方的物理距离而产生的“活寡妇”之苦,每一个灯枯人静的夜晚,她们都在人类本性需求和中国传统道德禁锢之间苦苦挣扎。
近年来,在农村离婚案件中,发生在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家庭的约占80%,离婚原因几乎都与外出有关。难以抗拒的物理距离和越来越淡漠的交流,严重撕裂着道德观念原本极为保守的乡土社会。
华灯又初上,喧闹了一天的城市,又该被静谧笼罩,我们或许无力改变什么,但给予农民工和留守妇女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亦是文明进步的象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锦衣霸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