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失落的村庄

[ 作者:高国宴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04 录入:实习编辑 ]

前几天回老家,无意中得知我们临近的村子——横山子村驻留的最后一户人家终于搬走了,惊愕之余,我的内心竟然萌生出一种异样的感情来,我知道,曾经消寂的村子终于彻底成了失落的村庄了。

横山子村离我们村不远,只隔着一条沟,但真正要走到那里去,至少得一个多小时,要知道,山区的沟是很深的,正所谓站在山梁能说话,走到近前需半天。在我的记忆里,横山子村住户本就不多,也就十来户人家,散落在向阳的山坡上,绵延了二三里地。因为条件的限制和经济的贫乏,很多住户都住在窑洞里,有瓦房的不过三两家。因为没有通电的缘故,每到晚上的时候,站在我们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惨淡的月光下,从窑洞里透射出的点点煤油灯光,如同鬼火般点缀在黑魆魆的山梁上,显得格外的寂寥。

常言说,远亲不如近邻,在我的家乡,不论是哪一家过事情,相邻村子的人都会赶过来帮忙,因此,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子,大都是熟识的。儿时,一到暑假,我们小孩子的任务就是放牲口,因为横山子村沟底的草坡很好,加之地方宽裕,我们时常会将牲口赶到那里去,然后在沟沟岔岔玩我们喜欢的游戏,有时天热,我们也会摸索到横山子村里讨一口水喝。如果运气好,还会意外地蹭上一块锅盔的。

横山子村的村民开始搬迁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与其说是搬迁,倒不如说是为生活所迫。横山子村的村民都居住在山梁上,因为十年九旱的缘故,大多数时间里,他们跟我们很多村子一样都是极其缺水的,而离他们最近的水源就在我们村子的山沟里,来回至少得三四个钟头,再加上山路崎岖陡峭,吃水难成了这个村子最艰难的事情。因此,当国家异地搬迁扶贫工程实施后,横山子村首当其冲成了我们乡第一个整村搬迁的村子,当时,除了一户外,其他十几户都走了。我那时还小,记忆是模糊的,但我还是清晰地记住了“秦王川”这个地名。在当时人们的描述中,那是一块广袤无垠的戈壁,虽然不缺水,但土地贫瘠,以至于刚刚搬迁过去的很多村民都叫苦不已。

我不知道,也不曾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探究这一户人家当时为什么没有搬迁,但我却真实地见证了横山子村唯一的一户守望故园的悲凉和寂寞。因为整个村子就只有一家,在我们村子和四周的村子都相继通电后,那一家还是没有通上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从窑洞里投射出的斑斑微弱的煤油灯光,如同鬼火般闪烁。我也曾不止一次地伫立在山梁上,遥望着被夜幕完全浸没的横山子村,猜想着那对近乎与世隔绝的夫妇,是如何在寂寞的村庄里“独坐热炕头,相看两不厌”。我是梦想过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的,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田园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他们与现代文明只差一步,但却只能遥望。  

自从横山子村村民搬迁后,因为人迹罕至,缺少了人气,许多庄院的院墙和窑洞都在以后的岁月里相继坍塌,远远望去,就如同一具生满百疮的干瘦的躯体,静静地卧在山梁上,唯有几棵残存的老榆树和一些耐旱的杏树依旧在春夏的季节里萎缩出一团团绿意,述说着村子曾经的记忆。

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的确,历史的发展总是让人琢磨不透,而今,秦王川已经成了兰州新区的代名词并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当年和横山子村的村民一样搬迁到此并坚守下来的人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奠定了这一块沃土今天发展的基础,不经风雨怎见彩虹,这些播洒过汗水与心血的村民终于迎来了欣慰的曙光,所有的兴奋与欣喜是当时追梦而来的村民所不曾想到的,更是留守横山子村的这一户人家——失落的村庄最后的守望者不曾料到的。我相信,在如今的兰州新区走上富裕之路的横山子村民对于横山子村的印象,除了唏嘘的记忆,就只剩远离的欣慰了。

是的,都说故园难离,其实,思想决定高度,魄力铸就发展。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然,但我们却能改变自己的生活。要知道,有时候敢于放弃,本身就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就如同失落的村庄一样,如果走出去能让村民生活得更好,让条件恶劣的偏僻山村早日湮没在岁月的长河里未必是一件坏事。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掌上榆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