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谁让中央温暖打了折扣?

[ 作者:秦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22 录入:吴玲香 ]

一些地方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组干部频频将“黑手”伸向扶贫领域,使脱贫对象的“获得感”被严重剥夺。除了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涉腐基层干部惯用的违法手段外,一些“非典型”的“回扣式”腐败,正在成为基层干部蚕食群众利益的新变种,即“给你争取一碗肉,你得让我喝口汤”。(616日 搜狐网)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精准扶贫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其目的在于让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真正得到保障,早日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随着扶贫力度的增加,惠民政策大力向贫困村倾斜,资金、项目大量增加。扶贫资金是善款、是专项资金,在有些人眼中就成了“唐僧肉”,本意是在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想“四风”露头,“零距离腐败”横行,优越性还没凸显,反倒暴露出一张张不知廉耻的嘴脸,让中央温暖大打折扣,于心何忍?

谁让中央温暖打了折扣?是伸“黑手”的他们?还是姑息纵容或闭目塞听的他们?在大力惩贪治腐的高压态势下,打老虎、拍苍蝇已见成效,可有人依然敢顶风违纪,越雷池、触红线。由于基层干部掌管着农村政务及村民生活的大事小情,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甚至村出纳、村民小组组长都可以成为基层贪腐案中的主角,其实许多案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为什么能屡屡得逞?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度不高,政务村务公开不力,群众即使被侵害利益也浑然不知。原本规定明确、边界清晰的惠农政策成了村干部的“自由解释权”,“零距离腐败”由此横行。

“零距离腐败”,虽然其腐败的数额不大,但影响极其恶劣,是直接关系到十三五能否如期脱贫的头等大事。以“零容忍”态度加大惩处力度,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决查处;以公开为“防腐剂”,切实推动村务公开,强化村级监督,扩大群众知晓度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党员干部要深入践行“三严三实”,与困难群众结穷亲,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达到破除穷根的目的和效果,保证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风清气正。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