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至关重要。中央已经定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各地也签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目前,脱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视。
最近在西部某县,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来源:半月谈网)
脱贫是建成小康的必经阶段,扶贫是脱贫的关键步骤。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精准扶贫如何“精准”?这在习近平多次的讲话中已经给出了答案。2015年1月,总书记在考察云南省昭通市时提到,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2015年11月,他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讲,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做好精准扶贫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一些地方不务实际,不重过程,可能搞一些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动作,这类的脱贫是一时的,表面的,不诚信的,是不可取的。衡量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关键不应是追赶脱贫时间、攀比脱贫数字,而应是坚持脚踏实地、立足农村实际、掌握贫困实情、讲求脱贫实效,营造农村脱贫户、非贫困户、贫困户自主帮扶和生产技术自愿分享的社会风尚,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良性机制。
作者单位:盐亭县公安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