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精准脱贫决不能戴上强制脱贫的“帽子”

[ 作者:陈盼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5-20 录入:7 ]

当前全国已进入“脱贫攻坚”攻城拔寨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各地都加大了脱贫工作力度。但部分地方把精准脱贫等同于强制脱贫,结果不仅无助于贫困户脱贫致富,还令一些贫困户损失惨重,与党中央脱贫精神背道而驰。

扶贫脱困已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浩大的民生工程,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也成为考核评价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手段和扶持政策,扶贫力度前所未有。脱贫攻坚重在调政策落地,重在措施精准,不仅在思想上重视,更要在落实执行上下功夫,才能出成效。怎样做到精准脱贫,定要摸清情况,查明原因,精准施策,取得实效。中央对贫困标准、脱贫认定、效果追踪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要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一村一策、一人一策进行帮扶。

在脱贫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地方政府还停留在应付思维中,项目倒是搞了不少,经费也投入甚多,但贫困户脱贫实际效果如何却关心不够。这样的脱贫理念显然与精准脱贫的要求背道而驰。例如一刀切地种菜种瓜种中药,村村点火搞光伏发电,如果种的东西找不到销路,发的电上不了网,不但无助于脱贫,还会让原本脆弱的贫困户境况雪上加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是一些地方执政者对中央、省、市文件精神没吃透,没有与中央脱贫步伐一致;其次是办事能力不足,落实政策有限,拿不出详细的实施细则和落实办法,只是应付了事;最后是缺乏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精神,对本地区贫困状况不了解,没有深入贫困户了解情况,喜欢拍脑袋和权力做主,最终出现所谓的强制脱贫。

这个问题是理念上的问题,更进一步就是政治上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用好干部政绩考核这个抓手。用四川省省长尹力的话讲不摘穷帽摘官帽,制止个别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被动应付,对上级负责,更对群众不负责,迫使他们真正挑起脱贫攻坚的重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