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如花绽放的年纪,却遭“毒药”四面埋伏;本是快乐收获的季节,却被迫炼就“百毒不侵”的体质……继“毒馒头、毒奶粉、毒校服、毒跑道”后,4月17日央视报道的“毒地”事件再次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自2015年年底开始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血液指标异常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经调查发现,学校原址旁是三家相邻的化工厂,临近土地污染十分严重。新校区本该新气象,学校选址在重污染的土地上,那么,谁来为孩子的健康买单呢?
“毒地”事件一出,网络媒体谴责一片,地方政府和校方也给出了回应,但是,这种种的事后表态和行为并没有转移公众因出自对孩子的疼惜而紧盯的目光。有网友发问,对于学校选址这样的大事,多链条的失守将师生的安危弃之不顾,需要“深挖”的仅仅是土壤吗?从拿出的一系列选址建校证明上来看,在整个校址搬迁过程中,校方确实在按程序办事,但是,也不难发现,校方明知道所选校址附近曾是化工生产基地却没有考虑二次污染问题;环境评估明明指出校址北侧场地的土壤和水受过污染,相关单位却仍然抽取地下水使用。这样的程序真的走清楚了吗,这样的证明真的开明白的吗?
从“毒奶粉”到“问题疫苗”再到现下的“毒地”事件,我们发现,真正的问题并非没有法律,而是“架空”法律。一部法律从起稿到定稿只能算是走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而剩下的每一步都需要在执行中落地、在运用中增效、在实践中完善。但实际上,这种种让人震惊的事件的出现似乎都伴随着“监管漏洞”、“执行不力”这样的字眼。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问题,我们却总是用“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来自我安慰。学校选址事关多个部门,哪怕其中的一个环节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的孩子也不会被“污染”;如果学校真正本着良心发展教育,校方也不至于被舆论的谩骂所淹没。所以说,对侥幸试探法律的底线,为不守规矩“开后门”的行为不仅要挖,更要深挖。
毫无疑问,“毒地”事件我们最先“开刀”的是学校和政府,但事实上,我们最应该“开刀”却是那些不负责任将污染物超标、非法排出的企业。可以说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环境遗留问题,如果没有非法处理的废弃物,就没有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更不可能出现危机孩子健康的校址和环境。因此,在调查解决“毒地”事件本身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堵住那些未知却存在的“环境漏洞”,严防法律底线,严把道德关卡,用健康的土壤培育更美好的下一代!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