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围村位于江西省安远县镇岗乡圩镇东北1.5公里处,距安远县城20公里,作为历史文化名村,老围村因围屋而得名,但是“围”得住的是围屋,“围”不住的是文化,老围村围屋群因独特的建筑文化艺术、风水文化理念以及历史人文故事,成为研究客家文化形成发展的活化石,引来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参观以及建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察。
客家围屋--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匪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梅州地区(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梅州2区1市5县的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龙屋发展变化而成。
这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式,实心式,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
如今的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老围村村内有大大小小围屋10余个,其中以东升围、尊三围、磐安围最为著名。
东生围——地方又称老围,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历史(1842年),由当地“二品武功将”陈朗廷所建,至今已有158年历史,围屋坐东朝西,长94米,宽93米,占地面积10391米,围屋共有房屋229间,有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是赣南区域内最大的客家方围。而磐安围与尊三围是陈朗庭的两个儿子所建。前者位于河坝一侧,后者伫于田畴之中。
两围与东升围呈三足鼎立之势,互相独立,又遥望相对,时时传递着家族的问候与关注,当然也包含老主人对这个家族要如何形成鼎足之势、江山永固的深意。
东升围、磐安围可谓赣南围屋中原始环境最美的围屋。一弯溪水从远处涌来,从围的西侧欢畅流过,留下一路清凉与欢笑。一群古树丛生于围后溪边,聚集着荫凉,聚集着风水,聚集着诗意。至于尊三围,则充满了悲壮色彩。《安远县志》记载了尊三围的故事。20世纪30年代,该围是当时的乡苏维埃政府驻地。1933年7月初,国民党军陈济棠部对安远一带的苏维埃政权进行“围剿”,围内军民百余人依托围屋进行顽强抵抗达44天之久。最终,因寡不敌众,围屋被夷为平地,除一个小孩从狗洞里逃生外,其余全部被杀。如今,遗址处还留有一片断壁残垣,突兀于田畴间,任凭野草疯长,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悲惨的一幕,也寄托着安远客家人的一份思念。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今日头条(头条号乡村映像)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