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理工大学启动“暖心饭卡”项目,和其他捐助方式不同的是,该校教育基金会通过数据分析,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被列为受资助对象。该校采取直接将补贴款打入学生饭卡的方式,学生无需填表申请,不用审核。(3月25日《新华日报》)
网友纷纷点赞,认为这样不用伤害贫困学生自尊心,又可精准扶贫。我也深表同意。在感慨学校的良苦用心的同时,我想起了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其中明确了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
学校把饭卡中的数据提取出来,运用大数据的处理方法,直接又“隐蔽”的找到需要补助的学生,然后将“大数据”得出的结果,变成“爱心”充进学生饭卡。这一做法恰恰就是聪明的运用了现代“大数据技术”。
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而言,省去了从前填表和申请这些繁琐的程序,可以及时又不受关注的领到补助。对于发放补贴的学校而言,能精准的找到帮助对象,也可以确认补贴的钱是用在了正常的途径。
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流通量大,微博、微信等等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也让信息变得目不暇接,每人每天面对的都是数以亿计的信息量。而这些常常“一闪而过”被我们忽略的信息,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宝藏。它们等待着被挖掘,而像上述事件中的学校,就是一个“挖宝人”。
当然,“挖宝人”在把有用的信息宝藏找到后,还要用其他方法验证所得数据的准确性,如学校将“饭卡大数据”中得到的名单,找班级辅导员及学生确认就是一个很好的后期修正办法。
希望今后,在扶贫乃至其他方面,政府部门能够有更多有心的“挖宝人”,把“大数据”变“爱心”。
作者单位:乐山市中区投资促进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