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袁艳:招老乡回家乡建故乡

[ 作者:袁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16 录入:吴玲香 ]

大家想创业,可以到我们公司一起学习探讨,我们公司也是全州脱贫攻坚青年创业营地,希望大家能加入,这是我的梦想。安龙县荷都门业总经理谯田,在钱相街道办打凼村发展倍增计划共商会上时这样说到。

他的梦想引起了州委书记张政的关注。

34日,阳光明媚,万里无云。记者来到安龙县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园区,一栋六层楼的办公楼,两间标准生产厂房呈现在眼前,厂房里不时传来轰鸣的机器声,这就是谯田的公司——安龙县荷都门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在浙江打工时,我发现许多企业生产的门都是往贵州销,仔细一想,觉得不对,我打工一辈子也是为老板赚老乡的钱,不如回家办厂,带领老乡一起致富。

谯田出生在安龙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是个不认输的人,2008年,初中毕业后,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谯田,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离开家乡,加入了外出务工的大军。

我当时去了浙江永康市,进了一个生产门的厂打工,在厂里,我什么样的活都干,干过钣金工,也干过安装。就这样,谯田在浙江一干就是两年多,在这两年多时间里,他的心并没有安定下来,他发现这样的生活与自己的梦想相差太远。

2011年,谯田毅然决定,再一次为了自己的梦想远行,他辞掉工作,前往了河南省新乡市门窗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经过半年时间学习、实践后,他完全掌握了套装门的生产要领。带着已经掌握的技术和对创业的满腔激情,他回到了养育他的家乡——安龙县。

创业初期,资金不足,我只能搞推销,从浙江进货来卖,慢慢积累些资金,就开始搞作坊式的生产线,半年后,效益就来了。

20116月,谯田用推销门得来的20多万元资金,购买制作套装门的机械设备,在自家房子后面,搭建厂房,创办了小作坊,生产免漆门、套装门等室内门。通过半年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仅在安龙县各乡镇发展,还开拓了周边的县市业务,并带动了8人就业,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25月,安龙县政府、工商部门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后,通过了他创办微型企业的申请审查,并把他纳入了发展扶持对象。将公司企业命名为安龙县荷都门业。同年7月,他获得县政府颁发的财政补助资金5万元。

谯田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在小作坊的经营中,他发现,市场对室外门的需求很大,本地的防盗门都是从浙江进货,于是就决定扩大生产。

20135月,他找亲戚,找朋友,七拼八凑,借到160余万元,在钱相乡租了一块700多平方米的地,搭建了厂房,增加了生产线,聘请的员工有20余人,效益逐步增加。

在谯田的创业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对于免漆套装门来说,最难克服的就是阳光的照射和雨水的侵蚀,很容易导致免漆门变形。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对顾客最好的回报,所以免漆门的质量保障又成了一大难题。面对难题,他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经过慎重考虑,他发现产品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因为技术和设备未能及时跟进,所以他想到了通过改进技术和引进先进的设备来改善质量问题。他带着难题和疑问,再次前往浙江省永康市。在那里,他看到市场发展的趋势,学习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并高薪聘请在永康市务工的家乡人返乡就业。

当时,我在浙江永康火车站花20块钱,做了个写有招老乡、回家乡、建故乡广告牌,就有20多个老乡跟着我回来了。他们有技术,不用培训,在浙江拿5000元的工资,来我这里拿4500元,公司的门业做出去了,他们的工资也得了,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一家人团团圆圆过日子。

到现在,我依然还清晰地记得,20149月的一天,在浙江永康火车站,一个瘦瘦小小的年轻人举着广告牌,我感到好奇,就上前去咨询,没想到,这一问,成就了我现在的幸福生活。第一个从浙江跟着谯田回来的杨昌赴,回忆起从浙江回家乡的过程,满脸笑容,还是家乡好啊,在浙江时,孩子找不到学校上学,家里老人也没人照顾。现在,我老婆在安龙开了一家专卖店,专门卖我们厂生产的门,一家人的收入还是不错的。

他家两口子厉害啰,现在是有车有房了。旁边一个工人笑呵呵地插话道。

201311月,在政府政策及相关部门的扶持关心下,谯田的微型企业入住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3亩。于20143月建设结束,4月开始正式投产。2015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营业利润额160万元。市场业务范围延伸至全州各县、市,盘县红果经济开发区,云南罗平县等地。

谯田的公司效益越来越好,可他从来都没有忘记当初决定创业的初衷。在已经建成的这栋办公楼里,包括了员工宿舍和员工食堂,为在厂的员工安排了住宿,还为一些特殊员工安排了家属一起入住,以方便员工照顾自己的家人和孩子的入学。员工食堂的吃饭问题他也是经常亲自向员工征集意见,尽量做到员工在厂如在家,给予他们家的温馨。

下一步,结合县里脱贫攻坚的思路,我们想带动一批精准扶贫户实现收入倍增,共同致富奔小康,让我们公司实现产业倍增。首先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公司供吃供住,其次,就是根据培训结果确定工作岗位,确定工资,嫌工资低,可以继续学习,转到更好的岗位,工资就增加,就可能是3800元、4000元。

在梦想路上越走越远的谯田,心里总还是有些许的遗憾,遗憾自己早早地就告别了知识的殿堂,离开了美好的校园。为了弥补这一遗憾以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回馈社会,他以公司的名义对15名在校贫困生进行了资助,他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孩子圆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梦。不仅如此,20158月,当他得知安龙县洒雨镇竜金村的一户孤寡老人家一直没有门时,送去了价值6000余元的4扇防盗门,并为他安装好。

谯田怀揣梦想、踏实肯干、越干越勇,一切都源于梦想与心中的坚定,这样的梦想之花,一定会结下丰硕的果实,也已结出了硕果。今年2月谯田获得了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他从一个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到如今成为固定资产投资1300万元,注册资本300万元的民营企业家。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个,其中25个工人家庭为精准扶贫户。这25个工人还得到政府的精准扶贫特惠贷资金2-4万元不等,作为股金入股公司,年底可分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黔西南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