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在遵义一座中国传统古村落内,居住着百余户朱姓人家。这些村民,均称自己祖先系明代迁至此居住。有意思的是,在寨子里却有两座建于清代的宗祠。当地文化研究者称,这种现象十分罕见。
凤冈县新建乡长碛古寨,早在汉代就有人类活动,如今,在长碛古寨,仍居住着百余户500多位朱姓村民,其自称均为明代“大将军”朱寿可后人。“明代初年,朱氏祖先朱寿可,南征获胜后,途经长碛,并定居在此,传承至今600余年。”热衷研究这段历史的长碛村民朱克文老人说。
昨天,记者在长碛古寨内看到,被朱氏后人称为总祠的祠堂,占地上千平方米,除外墙尚在外,内部已破败不堪。
朱克文说,该祠堂第二次大修,为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上世纪五十年代,总祠曾遭大火,加上年久失修,便成了今天的样子。
相比之下,与总祠仅隔数十米的新祠堂,则保存较好。“这座祠堂,因多用于办学,所以极少受到破坏。”当地村民说。
现存的新祠堂,规模看上去比老祠堂宏大,分上厅、下厅、两侧厢房及中间天井,形成完备的四合院结构。上厅正中,挂着一块刻有“前谟永肃”镀金大字的匾额。下方模梁上,写有“皇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记者注)岁次戊申月建”字样。上厅的柱础,有精美的二龙戏珠石刻。
据村民称,这两座祠堂,均为朱氏宗祠。
“一般而言,同寨同姓多为同一祖先,这种一寨立两祠的现象,十分少见。”黔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丽教授说。
刘丽介绍,宗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
“此外,宗祠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具有庄严性,甚至有一族公堂的性质。”刘丽说,正因如此,一般聚居一地的同姓人,只立一个宗祠。如果立有两座宗祠,则有可能是“不同祖”。
长碛古寨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朱氏祖先定居长碛时,一位牵马的随从,虽地位低贱,但对主人十分忠心,祖先便让这位随从的后人过继到朱家。而之后,这位随从的后代便立了新的祠堂,以供奉这一分支的祖先。
因未修缮,目前两座祠堂未对外开放。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阳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