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生活过和有生活体验的人都知道,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而城市也远没有他们笔下的那么美好。
和想象中的一样,春节前后,各类充满情怀的纪念乡村题材的文章,纷至沓来。
这些题材以“关心、爱护和负责任记录故乡”的名义,高调进行。
记录者,多为在读博士生或记者返乡的点滴感悟……在“知识分子”和“城市小资们”的眼中,一些曾经养育着他们以及他们祖祖辈辈的淳朴故乡,如今变成了“风气极为败坏、人与人之间没有平等感、金钱利益至上、没有任何是非观”的场域。
这些文字,在互联网的不断放大作用下,想象式地给农村贴上了“村妇微信约炮、准备集体逃离农村”、“春节期间,妇女们累死累活,却不能平等地上桌吃饭”等标签;子虚乌有的“上海女”和“江西男”,更是将城乡冲突,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这他们笔下,从思想到故土,农村几乎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农村衰败,农民愚昧”的言论,充斥着互联网的角落。
借着痛惜故乡,一些人从批判农村、农民和农业中,获得了他们长期卑微存在于大城市里,所没有过的成就感。
那些无情的批判,在无限放大和丑化故乡的背后,是多年来,一直隐藏在一些农门学子内心里的弊病,里面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使然,但现实中更需要矫正的,往往不是他们的故乡,而是他们本身——
我们知道,在农村,在曾经极为贫穷的乡村里,从大山走出来的读书人,可谓当地的“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们曾风光无限地一路过关斩将,他们一直都是考场上的成功者,他们也是村民眼中的“佼佼者”。
不过,当他们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由于没有关系,没有人脉,加上城市本来就竞争激烈,这样,过去一直被“众星捧月”的感觉消失了,村民眼中的“佼佼者”,也自踏入社会后,就开始苦逼地工作和生活着,他们不过是都市白领里的一分子,不再有任何的优越感。甚至在故乡,他们居住的房子和出行的车子,也远没有其他全家外出打工的村民家庭富有,不满情绪在“佼佼者”中不断生长、增长,也滋生了深刻的偏见。这种不满和偏见,在可以不被具体地指名道姓的故乡面前,是容易无情放大批判的,因为这既满足了他们批判后的释放快感,除非出了事,也没有来自故乡的压力。
“村妇集体约炮”也好,“妇女不能上桌吃饭”也罢,都没有足够说服力,即便有这样的极端个案,但真实的、客观的中国农村,不是批判者所诠释的那样。
提到妇女不上桌吃饭的话题,忍不住,我插一句:这种现象在春节是有的,而且常见,但只要了解农村现实,这是应该被理解而不是被批判的——
我老家也在农村,逢年过节,我母亲、嫂子、姐姐确实有“不能上桌吃饭”的经历——比如这天,我的很多朋友来了;这天,很多亲戚来了……因为农村常年就一张饭桌,平时一张饭桌也完全足够,毕竟只有逢年过节或特殊的日子,才有很多人聚一起吃饭。当家里来的亲戚或朋友较多,而饭桌最多只能坐下10个人的时候,让朋友和亲戚上桌吃饭,自己家人晚些吃或是在临时的小矮桌吃,甚至蹲在厨房吃、站在客厅吃饭,那都是很正常的事。这也是对来访客人和亲戚尊重的体现。
假如我的朋友来,难道我不需要上桌陪,反而是我妈妈或姐姐上桌陪吗?她们如何和我朋友围绕同样关心的话题聊天?另外,喝酒也是一种文化,会喝酒的男人上桌陪客人亲戚,也是很自然的事。这其中没有上升到男权、女权这么复杂的论争,没上桌吃饭的妇女,也不会因此感到委屈。如果农村这样尊重客人和朋友的传统和礼节,也不能被“知识分子们”理解和接受,需要反思的恐怕不是农村人吧?
一些被贴上离奇标签的农村镜像背后,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没有详细和可靠的信息源,更多的只是写作者个人回乡感悟和道听途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事在真实发生着。
当然,这种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感受,作者可以以“保护隐私”的名义隐去关键信息,其中有几分真实性,只有他明白。但在农村生活过和有生活体验的人都知道,自己所熟悉的农村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不堪,而城市也远没有他们笔下的那么美好。
那种对乡村的不足刻意丑化和放大的背后,是在“关心和爱护”的名义下,对自己的故乡进行一场场赤裸裸的公开歧视,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歧视和偏见的背后,往往就是刚刚跳出农门或是压根就没打算回农村的人干的。
走出农村的读书人,请不要这样说农村,不要这样谈农民,千万不要把自身在城市的失败带回农村,让自己在对故乡无情和无底线的批判中,再次丧失自我尊严。
当然,即便你们这么干,绝大多数农民依旧沉默,不会回应,也不需回应。但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不会回应,不能回应,而放纵了自己——让失败的自己回到农村后,因优越感的即刻泛滥,而翻脸对昔日的乡亲进行无情和无厘头的批判——你的故乡已经很不容易了。
说到农村衰败,你们往往只看到农村老房子的破旧不堪,却看不到新安置地的崛起,比如在沿街的地方,重新建起了一栋栋的楼房或干脆在县城买了房。农村城镇化是个趋势,我们不能只从他们过去的老宅里看到了衰败,而更应看到他们在新安置地重生的当下。
农村即便有诸多不足,但苦逼的城市人,在成为“房奴车奴”后,也不见得就比农村人强到哪里去。你们在说村妇约炮,在抱怨妇女不能上桌吃饭,在说农村好面子而互相比拼去买车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就在你生活的城市里,这样的情况其实过犹不及。
说到底,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中国,“关心、爱护和负责任记录故乡”,不是一个缥缈的借口,而是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南风窗”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