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要乡愁不要“乡愁里的生活”

[ 作者:扬州日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23 录入:12 ]

这个春节,舆论场几乎是在乡愁里度过的。有人感慨“故乡沦陷”,有人感叹“农村越来越没有农村味”……朋友圈里,“每逢佳节黑家乡”再次成为招牌动作,很多人乐此不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但不是所有变化,都能带来美好祝福。在很多人的乡愁印象里,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村前一棵大柳树,村里鸡犬之声相闻。而现在,柳树伊人已去,炊烟杳无身影,很多习俗不是已经改变,就是正在改变……记忆已成纪念,乡愁渐成乡怨。

讨论乡愁,不能忽视一个背景,那就是身在一个变化的时代,变才是唯一不变的;不能忽视一个主体,那就是乡亲才是乡愁的主体。习惯于现代生活的人们,当你吐槽乡村变化时,有没有想到,你口中的乡愁,是不是乡亲们想要的?你愿意过“乡愁里的生活”,使之成为常态吗?

有一种说法,真正熟悉乡村的人,从来都不讲乡愁;每年总有几天提及乡愁的人,其实根本不懂乡村。位置不同,思考不同,所讲的乡愁,内涵完全不同。乡村的一些变化,城里人觉得遗憾,乡村人却可能认为是进步,欣慰于与城市的每一点接近。

这种对乡愁的不同认识,深刻反映出现代社会对于农村真实生活的陌生,种种对农耕社会的诗意向往,更折射着一种群体认识的偏差。任由这种陌生和偏差的存在,并不利于乡村建设,也只会让乡愁成为一个无解的惆怅。城里人认为的乡愁,却是乡村人的乡恋;城里人不屑一顾的,可能正是乡村人孜孜以求的。

作为一种情感,乡愁是值得尊重的,但乡村未来的发展,绝不能停留在乡愁的印象里。理想中的乡村,不能成为城市的翻版,特别是不能让城市病蔓延到乡村身上,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同样应该绵亘在乡村身上。乡村不能成为封闭、落后、保守的代名词,也要有现代模样,当然,不能失去特色,千村一色,城乡一色。

当下农村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发展的人才问题。走出农村的人,很多时候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为家乡尽力的问题。有些人享受着现代生活,还不自觉地反对家乡的变化。这样的乡愁,有些矫情,甚至畸形。理想的乡愁,应该对家乡充满感情,愿意为家乡发展出力。当然,在发展变化中,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而是有着乡村基因的特色发展。这更需要离乡的人,付出实在的努力。

这也是我们想说的,要乡愁,不要“乡愁里的生活”。一个真正懂乡愁、有乡愁的人,只会把乡愁转化为建设家乡的责任。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扬州日报2016年02月16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