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远离献媚红包 当严以用权

[ 作者:云子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2-15 录入:12 ]

春节期间,聚餐串门走亲戚,派个红包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如今,随着电子红包的兴起,又多了摇一摇、“抢红包”等新型社交方式。作为领导干部,如何守住底线、拒绝诱惑,参与正常的礼尚往来、区分人际交往与年节腐败的界限,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新华网2月12日)

红包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只是年俗的一个体现,但有时也会变成人情往来的“送礼神器”,成为别有用心之人输送“糖衣炮弹”的工具。

数据显示,除夕当日,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由于微信红包的隐秘性,且不受时空限制,谁也无法断定4.2亿人中就没有“别有用心”之人,也没“心存侥幸”的公职人员,80.8亿个红包自然也脱不了“糖衣炮弹”的嫌疑。

诚然,利用微信抢红包无伤大雅,也不应强加排斥,但“微信红包”毕竟是红包。金额虽不大,但很多贪官都是从收受一份小小的“红包”开始,到后来乐此不疲地接受各种“微福利”,最终蜕变成大贪大腐。表面上看是“情感交流”,可这世上哪有收钱不办事的道理,看似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的背后最终还是利益输送和变相腐败。

“红包腐败”与那些落马贪官的巨额贪腐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然而它也遵循了所有腐败案例的规律:任何讨好都是为了官员手中的权力。树大招风,试想,如果一个官员手中没有足够大的权力,谁会无缘无故的送红包礼金,向权力献媚,且绝大部分人都是“包”中有“求”、“礼”中有“盼”。

“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领导干部,不要心存侥幸,触碰贪腐这条高压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心存敬畏,才能以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中坝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