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微信举报红包”重点不是钱的事儿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06 录入:吴玲香 ]

微信举报身边排污行为,百元、千元红包到手!11月1日上午,“郑州环保有奖举报”微信服务号上线仪式在市环保局举行。今后,市民不仅可通过手机完成举报全过程,还可以足不出户以微信红包形式领取环保举报奖金,这在全国环保系统为首例。(人民网 11月3日)

应该说,市民举报一经核实,将兑付500、1000、5000元现金奖励,其中500元、1000元奖金可通过微信红包的形式发送给举报人;有奖举报平台将污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等6大类,公众只需对照清单,就能对环境违法行为一清二楚。既可以让公众举报有的放矢,又可以提高举报线索的有效性;同时平台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彻底消除举报行为的后顾之忧。无疑,是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有力举措,值得一赞。但笔者以为,微信举报红包重点不是“钱事”。

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对于企业的环境污染和整治,单靠环保部门确有杯水车薪之感。要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面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需要来自全民的共同参与。不做“沉默的大多数”,参与有奖无可厚非。可问题,发放的举报奖金出处何在?举报后的污染如何防治?整改的效果如何得以公开?等等如是,并非500元的666件,1000元的15件,5000元的1件这些光鲜的数字所能“李代桃僵”。

再者,按照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居民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举报。那么,微信举报,也正是环境保护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当然,“经济杠杆”撬动民间力量,势必会激发民众保护环境的更多热情。因为,服务号内功能包括“我要举报”“举报查询”“平台信息”等,可上传多至9张照片,还可上传视频,更加真实直观的反映环境违法行为。假以能作为制度治污的有效补充,定会是事半功倍功莫大焉。但话又说回来,治污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微信举报只是一个环节,还得通过制度治污的再过滤,以及监管部门的认真核实鉴定。

事实上,对于环境违法的举报郑州并非先例。近年来各地对此不遗余力地进行探索。安徽省2014年初出台暂行规定,对举报人给予3000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2015年2月,深圳市出台办法,将奖励的最高金额提升到10万元。各地纷纷推出环境违法行为举报重奖政策,彰显了依靠公众向环境违法行为“开刀”的坚强决心,令人倍感欣慰。然而,欣慰之余,又多少有些遗憾。毕竟,依靠举报的环境治污终归是一种事后监督,做不到防患于未然。就算再怎么“轰轰烈烈”或是“冷眼观潮”都不足以全部依赖。治标需治本,斩断源头污染才方为“重中之重”。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实则表明,制度仍是环境保护最可靠的保障。为此,微信举报红包可以有,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不能或缺。更得在平时严格执法,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得转变发展方式,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得充分发挥民众监督作用,通过在企业设置监督员,开通举报、奖励平台,让广大民众参与到监督管理中去,或许就能消除环境污染监管的“盲区”,让微信举报红包重点不再是“钱事”。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