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质量检测旨在保护农民利益、打击假冒伪劣农资,但这项工作当前在一些地方存在不少问题,乱象丛生。有的检测机构权力寻租,为企业开具虚假合格报告赚钱;有的把作废标准当检测依据,为非法产品披上合法外衣(2016年1月20日半月谈网)
一方为了以劣充好,以假冒真,便花“小钱”买回 “符合”国家认可标准的“合格报告”,然后大赚一笔。另一方手握农资检测的“特权”,“八字衙门两边开,有礼无钱莫进来”,那怕你质量再好,没有钱休想拿到“合格报告”。相反,只要你给钱,质量再劣也能拿到“合格报告”。如此“合格报告”,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损害了群众利益。
随着农村大量家庭农场和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涌现,农业生产进入了规模化经营的时代,劣质农资对农业生产将带来致命打击。国家千方百计确保农资质量,以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却让这些质量检测部分的“硕鼠”们打开了农资质量控制的缺口。
对农资进行质量检测,是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产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的重要职责,然而,少数为农资质量把关的质量检测人员,却置群众利益于不顾,公然无视法纪,用手中农资检测的“特权”,大搞权钱交易,中饱私囊。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每一个公职人员的职责,在举国上下反腐败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居然还有人胆敢顶风作案,值党纪国法于不顾,为不合格农资出具假“合格报告”,充分说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要让这种假“合格报告”绝迹,就要亮出党纪和法律之利剑,严惩敢于以身试法者,使造假者不敢再造假;就要拿出“盲检”和建立“第三方平台”等绝招,将检测人员与被检测对象分离,使假“报告”不能产生;就要祭出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之法宝,公开检测全过程,实行阳光检测,使假“报告”不敢再产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