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近日公布的一组“反‘四风’大数据”显示,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党上下动真碰硬,敢抓敢管,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党员干部不敢再把不正之风“嘚瑟”在群众眼皮子底下了。然而,仍有部分人恶习难改,玩起了新把戏,耍起了新花样,想方设法让各类“四风”问题穿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企图逃避监督。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对学员的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上述观点。(中国纪检监察报1月17日)
反“四风”,树正气,是当下政府部门重要工作之一。“四风”整治开展多年,依然斩草难除根,说明不仅纪检监察部门在变,违规乱纪人员也在“与时俱进”,如公款吃喝“瞒天过海”、公车使用“改头换面”、公款旅游“声东击西”、收送礼品礼金“另辟蹊径”等等。这些还是已经发现的问题,还有其他问题等待发现。所以,在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精神为之鼓舞时,更应看到,还不是“马放南山,刀兵入库”时。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注定了要打持久战。
纪言纪语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正是对这场持久战的诠释。随着作风整治深入,当“四风”披上“隐身衣”,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一定难度。正方双方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看狐狸和猎人,到底谁能技高一筹。但这种被动的“挨打”,往往以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与群众之间产生隔阂为代价。都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纪委提出了动辄得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的对策,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违纪难度。但人性本恶,有难度不代表完不成。我党有句著名的话:“有苦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非常适合那些脑洞大开的违纪违规人员。换句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因此,要揭开“四风”“隐身衣”,就得找准治理关键出已重拳,才能减少给“四风”隐身变形钻空子的机会。
按照研究,“四风”久治不愈就在于:官权难舍,制度执行不力。对此采取的所谓针对性举措,是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成效背后是树倒根存,伺机反弹,所以才会上演“四风”披上“隐身衣”,上演“变形记”的闹剧。因此,减少“四风”“隐身衣”现象,把该问题晾晒在聚光灯下,就要把握一个“钱”字。因为所有的“四风”行动都离开不了钱。控制好财政资金使用,就能让“四风”问题发生率至少再减少一半。而要控制好“钱”,不仅是要给相关责任人都明确责任,更要对他们履职不力的行为均从重处罚,一改过去只给主要违纪者处分的做法,让欲欲违规违纪者及其他参与者不得不思考为不作为或乱作为所需付出的代价,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氛围。
三国时诸葛亮治蜀二十年,使得蜀汉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取得如此成绩,最关键一点就是“厉行法治”,而不是“宽刑省法”。现今治理“四风”同样应是如此。只有执行最严峻的法制制度,才能去除过往慵懒散浮拖软产生的弊病,逐渐给“四风”断根。待法令贯彻之后,这些违规违纪干部就会知道什么是“爱护干部”。相信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古人尚能有如此“训章明法”,今天的我们为何做不到?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