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小农是甩不掉的国情农情

[ 作者:何兰生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12-03 录入:易永喆 ]

中国人从根上说都是农民。不管什么大人物,往上数三代,没有几个不是农民。中国人血脉里都带着浓厚的农民基因,只要有合适的机会,这农民基因就会显现出来。

就算在城里住了一辈子,也看不得土地荒着、闲着。看见门前有一块空地,就有种点韭菜菠菜的想法;如果有个院子,在种植外,甚至还有养鸡下蛋的念头;再不济,受制于空间狭小,好歹也在阳台上种几盆花卉和绿植;混得好的“虎爸虎妈”,跨洋过海陪读书,也在人家大学校园里刨几畦地,种蔬菜自己吃、也送人。这种农事冲动,已经脱离了纯粹经济行为,显示了一种文化情趣,也实证了农民情结已经渗入我们的血脉,根深蒂固,不由自主。这就是我们的国情!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因农而兴,士农工商,农排第二,这农就是自耕农,就是小农。

虽然在王朝中后期会出现土地兼并,但土地的集中改变不了生产方式的小农本质,小农始终是数千年的基本经纬,也一直是人口的绝大多数。真正让小农开始减少,还是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启的改革开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城市化率已经达到六成。过去讲八亿农民,现在倒过来了,有八亿人生活工作在城镇,留在农村的人口逐渐减少已经是历史趋势。但是,不管农村人口怎么减少,趋势既然是历史的,就一定意味着不是即时的,而是历史时间

所谓历史时间,就不是十年八年,只有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时间才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时间,所以,对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对小农的历史性减少,我们也得有历史耐心,做好几代人十几代人耐心的心理准备。

但话说回来,就算我们度过了历史时间,经受了历史耐心的考验,等到城市化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八成水平,我们还是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之中还是以小农为主。小农过去现在是我们人口的绝大多数,今后也还是我们人口的重要部分。这就是国情农情。小农的弱质长期存在,也是我们的国情农情。小农在市场主体中的弱小,在社会主体中的弱势,决定了小农需要扶持。小农需要扶持不是意味着要他们放弃主体性,任何外在的扶持都要通过内在的转化才能起作用,输入的再好血液,也要经过自身吸收,最终还是要靠主体的自生能力。

但强调主体性不是说不需要扶持,对于小农,特别是对于曾经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中国小农,对于自己血不多还要献血的中国小农,扶持小农既是情感道义、宗旨要求,也是市场法则、发展路径。

扶持小农不仅是为了小农,也是为了发展大局和民族未来。“一人向隅,举座不欢”,我们不可能在小农积弱的沙滩上建成国家富强的大厦,不可能在贫民窟旁边安然享受幸福的现代化生活,绝不能让一些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教训落到我们头上!离那些陷阱远些吧!

小农需要扶持不假,但小农的自强还需要合作。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利益、获得发展?关键还在锻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筹码。合作和联合是小农发展的必经之路。这就是攥指成拳的道理。但新时代的合作联合,有别于历史上的实践,它是产权明晰下的产业合作,虽然一个拳头对外,以利益获得为宗旨,但投入和分配一定按产权比例进行。合作联合始终不改变产权属性。这也是小农自强的唯一选择。

不能丢下小农!丢下小农,我们也走不远!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实在话,大道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天地农大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