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有关粮食生产的随想

[ 作者:汤礼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526 更新时间:2018-09-30 录入:吴玲香 ]

近日回老家农村探亲,发现田地大多荒芜。问乡亲们为啥不种庄稼,乡亲们回答:种地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不抵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的钱多,现在谁还愿意种地?

确实如此,举眼看,村里十室九空,除了少数老人和儿童留守外,青壮年全部都在城里打工。

如此弃田不种,让我这个老年人心里惶惶。“民以食为天”。如果天下农民都不种粮,如果天下的农民种的粮食不够天下人吃,如果哪一天国际上人家不把粮食卖给我们吃,那岂不是要粮食会比金子贵,有人要饿饭,要人心发慌,要天下大乱了么?!

但愿我不是杞人忧天!

纵观华夏的历史,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人祸,农民们都坚持种地,想心设法种田。以种粮为根本,才得以保存华夏子孙的繁衍生存。就以近代抗日战争为例,在那兵慌马乱,炮火连天的岁月,农民们依然偷偷种田,趁着硝烟的空隙种地。正是因为有了粮食供应的保证,抗日战争才能持续下去,抗日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农民们自觉自愿地种粮,不论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种粮,那种不受任何干扰的精神我是亲眼所见的。1968年,笔者作为知青插队落户到农村,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的思潮已刮到农村。每天早上,在社员们出工下田的路上,就有一帮戴着红卫兵袖章的青年,拦着,非要社员们跳忠字舞才能过去,大多数农民当然不会跳忠字舞,他们并没有因此趁机回家躲清闲,而是想心设方,偷偷摸摸地绕道也要赶到田间地头劳作。

到了农村的“双抢季节”,为了将成熟的麦子收回来,农民们更是不顾疲劳地忘我地劳作,奋力地劳作,披星戴月地劳作。有一天早上,队长吹了出工哨,当我走出屋时,才发现村民们大多早已自觉下到田地去了。我问一个农民:队长没吹出工哨子,你们为啥都跑到田里去了?这个农民不加思索地说:“现在是双抢季节,耽误一天就耽误了收成,所以家家只要一搁碗筷,就会自觉到田里去双抢,吹不吹哨子都一样!”

我听了,心里顿时生出一种敬意。以前从书本上看到:说农民们都是狭隘自私的。现在才知道,并非如此,农民们也是心存大义的。他们心里都清楚,什么革命大道理都不重要,收获粮食才是根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天下才不会大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朴素的思想,所以十年文化大革命再乱,都动摇不了农民种粮的根本。所以中国才能平稳地渡过那十年却难。

然而再回过头看今天的农村,为啥农民们都不愿种粮了呢?他们心中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以粮食为本”的信念为什么会消失呢?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在向大地叩问。

(作者简介:汤礼春,1953年2月出生于武汉。至今在全国上千家报刊共发表各类作品6千余篇,有上百篇作品被《读者》等报刊转载;并收录于《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等多部文集中。有作品刊载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海外报刊。获各地征文奖300余次。出版有《李宗仁在老河口》、《小城风流》、《魔窟倩影》、《洒笑世态》、《记忆中时浪花》、《感动的狗事》。2013年当选为武汉市"读书明星"。中国微型小说协会会员,中国寓言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快活林》杂志执行主编。)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