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善建者不拔 善抱者不脱

[ 作者:辛夷坞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20 录入:吴玲香 ]

贫困群众坐等帮扶、缺乏内生动力的情况,是一种“福利陷阱”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脱贫后返贫,是一种“返贫陷阱”。两个“陷阱”都要防。(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17日)

消除给钱给物思想。脱贫就是给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资,使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久而久之,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干部上门给贫困户提供一些物资支持就是扶贫,因此导致一些人以当选“贫困户”为荣,无非是想依靠扶贫政策,不劳而获得钱物补助。如此,不论你客观原因如何,在主观上,你志已穷。再精准的扶贫,也是扶有志脱贫之人,人人争当“贫困户”、不思进取、坐享其成绝非脱贫攻坚工作的本意。而忽略了一点,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治标不治本,到头来扶持了半天贫困户还在原地踏步走。

鼓励树立脱贫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治贫先治懒,“福利陷阱”,“返贫陷阱”两个陷阱怎么看都是治标不治本,扶贫先扶志。转变贫困群众观念是关键环节。要努力让他们思想认识到位、心态积极、主动作为。要鼓励农民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良药,这样才能有力杜绝脱贫反贫。

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老子新说》中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贫困群众坐等帮扶、是自身乏力的一种表现。扶贫先扶志,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人们常把“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归结成一个“懒”字,这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因此,要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老百姓读懂、理解,消除因病、因残致贫的心理负担。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哭熬”的观念,充分发挥贫困户主体作用,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客服消极的思想情绪和“等、靠、要”的惰性心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真正脱贫致富。

面对面心连心交流沟通。帮扶干部除定期扶贫日外,还要利用休息的时间对贫困户进行走访、谈心,鼓励树立脱贫攻坚的信心。通过为贫困户谋思路,出点子,千方百计把贫困户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消除出去,依靠自身力量,勤劳致富,让非贫困户也看一看借助党和国家帮扶惠民政策,通过自身努力,勤劳致富也不是问题。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总之,无论是跳离“福利陷阱”,还是跳离“返贫陷阱”,都要求我们鼓励贫困户数量人穷志不穷的信心依靠自身的力量,勤劳致富,学会致富谋生手段,正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