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驻村成为锻炼干部的重要渠道,同时,干部驻村为农村增添了活力,输入了血液,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脱贫奔康迈出了坚实一步。但不能否认,仍有少数驻村干部身在“下”心在“上”,把下乡挂职锻炼当成“镀金”,驻村只“驻名”不“驻心”,不仅起不到促进农村发展、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效果,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驻村,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干部驻村更要驻心,需奏好“三部曲”。
接地气,说白话,奏好交流沟通“知心曲”。语言是人类心里沟通的桥梁,尤其是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要想人民群众接纳你,你首先得用语言做思想工作,人民群众厌烦了官话、空话、套话,干部们不妨多说说接地气的“白话”“俗话”“群众话”,消弭群众心里的隔阂,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的第一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抨击的就是不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提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等“群众话”,群众一听就明白,深得群众拥护。干部驻村要牢记“中国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这一党性原则,不念稿子、不打官腔,多说“群众话”,才能成为群众的“知心”朋友,才能驻进群众心里。
抓党建,明纪律,奏好基层党建“放心曲”。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基层党组织就是全村的“领头雁”、“先锋军”,是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建工作搞不好,村“两委”班子成员心就不齐,力不往一处使,“九龙治水,各管一滩”,最终伤害的还是群众利益。搞好基层党建工作,就得提高思想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管理,明确纪律,落实责任。双管齐下,方能服务好群众,让群众放心,驻村也就驻进群众心里了。
提战力,促发展,奏好脱贫攻坚“信心曲”。脱贫奔康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役的成败,更是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不容有失。人民群众的贫困原因无非因病、因残、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第一书记”需大力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培训农民专业技术,发展壮大村级新型集体经济,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使人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人民群众生活富了,包里鼓了,腰杆硬了,脱贫奔康的信心自然就足了,驻村也就驻进人民群众心里了。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县凤鸣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