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查济:一个皖南古村落的故事

[ 作者:刘芳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7-03 录入:实习编辑 ]

  查济至今依旧是十里人家绕炊烟、老少闲适翠溪边,一幅水墨画般的好景致。

  家安青山秀水间

  南起黄山北抵天目,群山葳蕤,河流纵横,竞相与长江下游平原交接连合,这一片蜿蜒多姿的江南富庶之地就是古老的宁国府,也是如诗如画的查济村落建筑、书香文脉、商贸往来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的大地背景。

  “枕山、环水、面屏”是中国古代村镇选址的指导方针。查济古村三面环山,远处有巴山、江家山为屏,西有毛家尖、菥荻山为障,形成围合的平原。村镇两溪桃花夹岸,视野中最高的山峰是云里龙凤形山顶,对面是长满银杏的岑山。两山夹峙之间,许溪穿过,麟趾桥飞架其上,有守卫把门的狮象之势。围合村落外部界面另有岫山和青山,完整而发达的建筑群密聚于此,高低错落,借助地形向较为开阔的东面绵延,查济——仿佛静卧在群山拱翠的锅底。其“被围合的平原、流动的水和丰富的山林资源”,不仅满足了封闭、自给自足的农村聚落的生活生产方式,也成为中国人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创造“人,诗意地栖居”哲学情怀的大地象征。

  宣纸:一曲传奇

  宋末元初,当源于歙州的砚坑、黄山古松的松墨兴起之时,以泾县独有的青檀树树皮制作的宣纸就成为中华瑰宝——文房四宝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宋以前徽州的休宁、黟县等地也均为造纸之乡,南宋末年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生产工艺独特的泾县。青檀树树皮的长纤维与燎草的短纤维结合,生产出“白如春云、柔如绢、润如玉”的千年寿纸——宣纸。每年都有大量的宣纸由宁国、查济商人通过青弋江到达芜湖、南京,销往刻书、印书业最发达的江南地区,风靡全国。书法绘画的勃兴加速了文化的传播,也突破了传统的重读书做官、轻经商贸易的传统观念。“无宁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强大的宁国商邦崛起,成为徽商的重要一翼,宣纸功不可没。

  时至今日电子网络时代,泾县青檀树皮制作的宣纸仍然顽强地在各个村落生存下来,就是一曲文房四宝的传奇了。这传奇的纸上写着:文化昌明与商业利润、自然物产拿捏一处;书香文脉将文化遗产、乡村生活建设完美对接。

  理学文章山水幽

  查济的民居建筑属徽派建筑,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依山水之势,乘天地之华,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的特点,也带有鲜明的宣州的区域特色和风俗民情,从而成为徽派建筑之瑰宝。

  查济村落规模很大,原有108 座桥梁、祠堂和庙宇,现在尚存的元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有 140 多处,是目前保存较为完整、颇具规模的典型徽派古建筑群。现有明代村门2 座、清代宝塔2 座、祠堂5 座、坊1 处、庙2 座、坊(门坊、里坊、墓坊)4 座、明代民居44 座、清代86 座。村里的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正街与支干道以及连接巷、弄及花岗岩石板路面均得到保留,整个村镇如同一个古建博物馆。

  查济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桥梁、祠堂、庙宇等建筑及其精美的细部雕刻等方面。在古代就以砖雕、木雕、石雕和祠堂建筑而著称。村落中古宅的屋顶马头墙、门坊墙柱和窗棂门楣上都饰有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鸟兽,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民俗特点和文人气息。

  查济三面环山,山上有茂林修竹,村边有大片良田,既有收获之利,又有耕作之便。这种天地造化与人工建设巧妙结合的布局,渊源于“理学文章山水幽”的独特人文情怀。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与贾而为儒的徽商文化结合为社会基础,融自然景美与人工美为一体,既赋予了查济古民居建筑以流动感和生命感,也体现在建造材料与营造方式方面的顺势而为,深深体现出查济人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天人合一”的人文内涵。

  留住乡愁

  不同于乌镇、宏村的累累盛名和浓厚的开发之气,查济至今依旧是十里人家绕炊烟、老少闲适翠溪边,一幅水墨画般的好景致。虽然历经岁月风霜,时代风尚更迭,但查济人却将传统的儒家宗族文化延续到查济的古村落保护思路中。

  首先,在制度上,他们于1994年自发成立了“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协会的主要任务是:每天派两人到祠堂来义务值班;一方面对外承接各种爱心赞助,用于文物保护并刻碑留名。另一方面发动村民捐款、捐木料,义务修缮祠堂;同时协会也帮助村里修桥、修路、修塔。之后,又成立“亲宗会”辅助协会工作。至2003年,泾县县政府在查济成立了古民居管理处,形成今天的亲宗会、保护协会和政府管理处共同参与保护,一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众支持的立体式保护体制。

  其次,他们坚持“有文物有文化的保护”,查济人认识到,在保护和修缮古村落、古建筑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把村落建设成生态博物馆,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将古建筑保护与改善村民生活、开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镇委会鼓励村民对家中的厅堂、院落进行改造,将其建成茶坊、店铺等。查济人是忙碌的,他们多半仍住在老房子的前厅里,把中院用来招待旅客和年年来写生画画的学生;为了统一风格宁可用着小青瓦而不换成易修易检的大瓦。查济人是执拗的,他们依然做着手工豆腐、编着棕榈扇,唱着上梁歌,按照古制发嫁迎亲。查济人是幸福的,当地传统的目连戏、匠作仪式和口诀、龙灯会等都在恢复之中。

  这种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这种保留了传统村落生产、生活场景的原真性,在原真性和商业化方面所实现的平衡,无论是在传统的村落保护视野中还是在今天时尚的古村落数字化保护喧闹中,都克服了普遍重“形”轻“神”舍本逐末的固疾,真正成为一种费孝通先生所向往的“留住乡愁”式的文化体验。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公众号 社会科学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