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么如何“深入”推进?如何让农民致富奔小康?2017年“两会”期间,中国网政协频道特邀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为推动农民致富提出若干建议。以下是他的提案内容: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问题,农产品品质不高问题,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影响了农民致富奔小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缺乏专业化。
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专业化。我国农业在耕地、播种、施肥、植保、储存、销售、深加工等领域,专业化程度欠缺。许多农民基本维系传统的从种到收的单一生产环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不专、不强,没有形成高效的农业产业链。
2.农业产业化缺乏市场观念。
我国农产品存在的“蒜你狠”、“姜你军”的现象,充分说明农业市场信息平台不健全,没有全覆盖。农民缺乏市场观念,当产品在市场上需大于供时,盲目乐观,大面积种植,忽视对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当产品供大于需时,又缺乏对市场的预期和风险评估,造成产品积压。
3.农业产业化缺乏品牌意识。
市场经济必须要有品牌意识。品牌就是生产经营者的实力。我国许多独有的农产品,缺少品牌意识,没有通过申请专利或者商标,保护自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保护体系不完善。
4.农业产业化缺乏科研支撑。
人才是支撑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我国农民综合素质较低,科技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农业专家和农业管理者偏少,人才队伍存在断档、退化问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匮乏,服务农业能力偏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5.农业产业化缺乏资金。
“融资难、融资贵”已成为影响我国农民致富奔小康、阻碍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顽疾。农民贷款普遍存在银行准入难、担保方式难、诚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缺乏适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金融杠杆支撑。
6.农业产业化缺乏全覆盖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特别是缺乏市场供需信息和国际农业产品信息。
十三五期间,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通过减少低端无效的农业供给,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供给,弥补短缺的农业供给,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为此,我们建议:
1.强化政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效性、精准性,优化“顶层设计”。改革要瞄准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品种优化、科学种植、农产品深加工等薄弱环节,精准发力。要让农民看得见增收的效果,摸得着就业、创业的途径,有更多的改革获得感。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要落实到田间地头、每村每户。防止改革政策“空转”、“丢转”,落实不到位。
2.政府财税部门应加大农业专项基金的支持,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供给,弥补短缺的农业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消耗,增加农产品效益,确保农产品安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带动农民致富。政府要完善农业产业担保基金,适当延长农业保险期限,改变农业“春贷秋还”的状况。提高农民诚实守信素质。政府应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监管督查,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要强化问责制。
3.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农业产业链。一是强化企业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农机具、温室大棚、工厂化育苗、蔬菜深加工、冷库等设施农业的补贴,解决农民卖菜难、仓储难、加工难、出口难的问题。三是完善“互联网+农业”,搭建线上、线下交易电商平台。四是引导农民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增加股金、薪金的收入,扩大就业渠道,尽快致富奔小康。
4.政府应加快进行“职业农民”精准培训工程,造就千百万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精准培训,转变农民落后观念,激发农民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通过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就业本领,避免再致贫。要形成精准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工程可分就业型、创业型、老板型等类型,可按学科分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学业可分初、中、高级。
5.政府要指导农业产业企业,加快农业技术、品种、人才“走出去”的步伐。政府要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国外农业投资环境、农业土地、大气、水资源、气候等信息。鼓励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便利。帮助农业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培育出口产品品牌。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议库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