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扶贫是一项在特殊时期、具有特殊意义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具有时代的特殊性。从特征上看,兼具政治性、经济性、区域性、复杂性和绿色性五大特性,在实施特色产业扶贫时,必须统筹兼顾,相互促进。
一、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特色产业扶贫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民福祉,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经济性
特色产业扶贫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经济活动,具有市场经济属性和产业特点,需要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投入,应有产出和收益,并避免市场风险。产业扶贫相对于其他扶贫工作更具严肃性和严峻性,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特别是要少犯主观主义错误,否则好心就会办坏事。
三、区域性
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不相同,发展基础迥然有异;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多种多样。就产业扶贫本身而言,是一个外来先进经济因素深度介入的过程,载体能不能顺利接纳,既要考虑地域差异和群体特性,还要考虑传统习惯和文化因素等,不能简单地克隆照搬。
四、复杂性
客观上,特色产业扶贫受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要把多重因素匹配好、多种生产要素组合好,产业选择和企业选择难度大。主观上,贫困人口思想观念、劳动能力、致富愿望千差万别,要充分调动贫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改变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难度大。
五、绿色性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江河上游、湖库水系源头、农牧交错地带,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极为重要。据专家统计,我国680个连片特困县中有60%以上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这些地区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就很难修复,不仅会动摇贫困地区发展的根基,更会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为此,产业扶贫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大理州农科院新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理州农业信息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