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叶国全:乡镇政府如何做好防范非法集资工作

[ 作者:叶国全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5 录入:19 ]

非法集资不仅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而且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行政区域的基层组织,其职能的发挥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非法集资形势更加严峻的情况下,乡镇人民政府如何进一步做好防范非法集资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非法集资危害性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营造防范非法集资的良好社会氛围,为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乡镇人民政府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须在以下方面着力:

提高思想认识。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前段时间发生的e租宝、中晋系案件,打着“网络金融”旗号非法集资,给有关群众带来严重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十分恶劣。”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情况下,乡镇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防范非法集资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59号),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党委政府的有关要求,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加大防范预警和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社会公众防范非法集资违法犯罪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遏制非法集资高发蔓延势头,逐步消除非法集资生存土壤,推动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加强组织领导。一要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副职兼任防非处非办公室主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要制定防范非法集资工作方案,完善防范非法集资工作措施;三要经常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认真分析研判非法集资形势,通报犯罪案件查处情况,揭示非法集资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提示风险,向社会宣传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此同时,要做好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及监管工作。一是乡镇所有单位、村委会要与乡镇人民政府签订《防范非法集资工作责任书》;二是乡镇人民政府干部要与乡镇所有单位、村委会建立防范非法集资工作联系制度,把做好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纳入干部年度综合考评,奖励先进工作者,对工作失职、渎职的进行责任追究;三是乡镇所有单位和每个村委会要设立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信箱,鼓励群众举报非法集资行为;四是清理堵住非法广告,对各种形式的非法集资广告宣传加大查处力度,予以封堵;五是组织工商、公安、银行、电信等相关部门,深入辖区村委会、各村民小组逐个排查,发现非法集资苗头立即制止,将非法集资消灭在萌芽状态;五是建立非法集资举报奖励制度。此外,要保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经费,加大在监测预警、宣传教育、打击处置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推动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加大宣传教育。一是印发学习材料。把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的文件、处置非法集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汇编成册,发至乡镇所有单位和村委会;二是不定期编发《防范非法集资工作简报》,通报非法集资的新形式新特点,提示风险,发至乡镇所有单位、每个村委会和村民小组,提高居民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三是乡镇所有单位、每个村委会和村民小组要设置防范非法集资工作宣传栏,张贴宣传画,悬挂防范非法集资工作横幅;四是电信、银行、派出所等单位和每个村委会要经常设置咨询台,宣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预防非法集资的有效方法,向群众分发宣传手册、传单,提醒居民不要轻易将个人资料、卡号、存款密码等告知他人,并告知居民如遇到可疑情况时,多与亲属、朋友等沟通商议或拨打报警电话,以免遭受不法侵害。五是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各种新兴载体,经常开展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防范非法集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增强公众“理性投资、风险自担”的意识,引导公众理性投资、合法理财,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需要多方合力。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因此,乡镇人民政府要在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发挥主导作用;银行、工商、文化、公安、移动、电信等部门要高度重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积极参与到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中,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防范非法集资的良好氛围,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作者单位:农行江西龙南支行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