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家乐数量激增,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一度制约了农家乐的发展,不少农家乐因经营困难而关门。
转型升级成为摆在众多农家乐面前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是否健康,甚至不惜花高价购买他们认为更加安全的进口食品。节假日到底去哪里玩,从消费者需求中寻求供给侧改革方向的,不少农家乐正选择从休闲方式上改变,建起集采摘、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生态庄园。如今节假日旅游,很多消费者的心态正从旅游向度假转变,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转到下乡“慢游”。面对新的消费热点,农家乐产业也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
一、没有特色
真正的农家乐尚属新兴产业,现在很多所谓的农家乐大多经营惨淡,很多人只是看好农家乐的发展前景,并不清楚农家乐应该怎么做,更不知道特色在哪里、该如何经营。于是,很多农家乐只是盖几间草房木屋、种几片蔬菜、圈几只猪羊,提供简单的农家菜、采摘、民宿,有的只是离城市稍远一点,山区的农家乐却把城市的食品全般过去,结果越发展越吃力,却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二、乡愁、情怀不重要,好玩最重要
现在的80后,哪有乡愁?他们从出生时住的就是楼房,你搞一个农庄博物馆,放了很多农具,他看也不看。我们很多人自己跟自己玩,很多人觉得不错,我收了很多农具,然后又搞了一个房子,里面搞了介绍,你们自己摸着心想想,这样的展览带来多少的人气?80后会去看吗?不会去看,只有我们这样的人才会有感觉。所以,重要是好玩。你给80后介绍去一个地方,他一定问你:“那里好玩吗?”他不会问:“有乡愁吗?有情怀吗?”好玩最重要,我们要把农庄做的好玩!
三、盲目投资
听说农家乐火,大家一窝蜂开发,在交通、配套、手续不完善的情况下,大举开发,造成建设雷同、环境破坏、纠纷不断,很多农庄甚至半途而废。
四、无序建设
修路、平整地、盖房、造景观、种菜、种树、打井、架电、布通讯线路。。。。。。想起哪里建设哪里,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由于缺乏合理规划,重复建设严重、破坏生态严重、浪费严重。
五、主次不分
建筑上,由于大多从业者缺乏经营农庄的经验,完全凭主观判断搞建设,追求面子工程,过于注重诸如大门、主厅之类的建设,忽略辅助建筑的特色和内部装饰,造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菜品上,追求大而全,啥都有,啥都没有特色。
六、定位模糊
一会想突出采摘,一会想突出果蔬认领,一会想突出农家菜,一会想突出住宿,一会想突出游园,一会想突出垂钓,一会想突出主题文化。。。。。。看见别人啥火,就想模仿啥,缺乏自己的定位。
七、比例失调
要么餐位空置率高,要么住房空置率高,甚至部分建筑长期空置,缺乏统筹安排。
八、模仿攀比
不会根据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建设,甚至在完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建设诸如窑洞、垂钓、野外扩展、体育项目,由于缺乏综合竞争实力,无法收回投入资金,资金被占用,不能进行其它营收项目的改造。
九、无效投入
盲目搞种植、养殖,投资周期长,不会管理,造成农庄荒凉一片。
十、缺乏情怀
只注重硬件建设,缺乏人文情怀。由于商业气氛浓厚,让人感受不到农家的温馨,丧失休闲放松的乐趣,不愿做回头客。
十一、缺乏培训
种植、养殖缺乏专业人员,厨师缺乏技能培训、健康指导,服务员没有健康、服务意识,相关人员职责不明确,一人兼多职,谈不上管理、谈不上流程、谈不上服务,更没有完善的安全、通讯、急救保障。
十二、缺乏诚信
打着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旗号,出售着来源不明的食材,不能让顾客释疑。在顾客不认可你农家菜的基础上,何谈回头客?
十三、不善营销
大部分农庄都是重建设轻营销,规划师钱一收拍屁股走人了,先不说规划的是否合理,反正经营好不好就是农庄的事,而农庄呢,由于不懂营销只能坐等客来。虽然有农庄主进行了营销,却也是发发传单、参加些团购、往微信平台里发发促销、往QQ群里发个电话地址,完全是传统的老路子,根本不了解新媒体的特性,更别说运用互联网思维运作了。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 老瞿说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