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陈庆芸:乡村教育是农民摆脱贫穷的根本途径

[ 作者:陈庆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1-03 录入:王惠敏 ]
    各位关心乡村教育的朋友,早上好!今天是第四届中国乡村文明论坛,今年的题目是乡村教育。对我来讲,我感受特别深。

因为实际上我是从1992年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触中国大陆的乡村教育,1992年我在香港建设工厂,之后我就跟几个朋友,在香港发起一个就叫“苗圃行动”,我们“苗圃行动”的宗旨就是促进中国基础教育。我们当时的目标有三个,第一个就是让适龄儿童完成九年的义务教育。第二个目标就是改善办学的条件,我们买课桌、椅到承建学校。第三个就是提高老师的素质。当时我们选择的服务点是在中部湖南地区,我们从1992年到1998年这6年,我们在湖南5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做了大量的工作,当时应该最起码建了可能超过两百所学校,资助了很多很多的小学生跟初中生和贫困的老师。我记得当时在1995年,我们其中一个捐款人,就是现在我的老板施永青先生他当时捐了几万块,我们将他的几万块都放在湖南的张家界桑植县一所贫困的学校,因为当年90年代建一所学校从我们之前的从百万到十几万都有,当时施先生捐的几万块我们就放在桑植县。1995年那时候,我们当时风头那么紧,也还是要去考察整个学校,我也邀请了施先生去考察这个学校。当时我告诉他,我们要从我们这儿坐27个小时的火车才到张家界,再坐两个小时才到桑植镇,他当时说没问题,你都能坐为什么我不能坐,所以我们就去考察了这学校。考察完以后,我自己就待在桑植县待了一个月,考察了40所学校,都是小学。整个从1992年到1995年,我考察的桑植的学校最起码都有100所学校。

所以我对农村的教育的情况,可能我不是学教育的,但是我在那里面我看到这些问题,我知道我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当时我就感觉到桑植的农村的孩子上学难。但到2000年以后,国家的投入力度很大,尤其在危房改造这一方面投入大量的基金。还有,为了公平教育,搞了很多合并,这个合并其实也带来很多的问题。一直到2008年11月份,我到了施永青基金,基金当时跟我讲,他想做的是中国农村经济。当时我问他怎么要关心这一个问题,他说从1982年到2000年一直都有谈到“三农”问题,所以他认为“三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他希望能在“三农”问题上出一份力,还有希望通过我们基金的帮助,能施展贫穷农民的潜能,希望他能自己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所以我从这一个角度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农村的发展,我们过去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的基金都是针对农村发展,我们做大量的基础建设的工作,比方说修路、饮水工程,我们在云南的交通是我们修得承载的公路都超过一百条公路,也是我去验收这些公路,看到年轻人我觉得很开心,因为农村的年轻人看到他们的路修通了,他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不需要到外面打工。

我们除了做基础建设以外,我们还有做了一些小额贷款。还有我们在农村里面,我们觉得中央要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要靠农民自己合作起来,来推动自己地方的发展。最近两年,我们开始做的就是除了经济的发展以外,我们开始做一些相关的服务,从教育、卫生到老年,我们都开始关心这一种服务。最近两年,我们每年捐赠的款大概是2000万,教育的部分不是太多,大概是10%。在10%里面,有一部分基金是我们自己有团队在自己的服务点里面跟政府合作,做我们的青华奖学金。我们要求获得奖学金的学子拿到我们奖学金要好好读书以外,也要他回到农村里面做服务,我们才会继续支持他。因为我们有自己一些NGO的教育项目,比如怀化乡村儿童启蒙教育的一个项目等等,还有就是有一些在青春迷茫的这些孤儿,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这些孤儿的陪伴的项目。虽然我们的投入基金不多,但实际上让我最牵挂的就是这些留守儿童。所以每次听到有留守儿童可能自杀、死亡、性侵,我都觉得非常难过。从90年代的上学难到公平教育,到现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留守儿童的问题我觉得比以前的问题更大、更严重、更难去解决。所以我自己一直想,我们可以做什么让农民不要到外面打工,可以留在乡村发展,可以一家人在农村里面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们还是继续努力,每次我们参加乡村文明论坛,我都觉得很开心,因为每次我们可以听到一些政府官员、师者,还有很多一线的工作人员分享他们自己的个案,从个案里面对我自己来讲有很多的启发。所以我预祝这两天的论坛能圆满成功,谢谢!

作者系施永青基金总干事、北京永青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的致辞,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