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开发运营暨浙江特色小镇项目观摩专题培训研讨会”上,住建部特色小镇专家组专家冯新刚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小城镇规划》作了主题演讲。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员工参会学习,学习了小城镇建设经验,经过反复的揣摩、思考、总结,在特色小镇方面受益颇丰。
冯新刚分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形势对规划方法的影响,二是新形势对小城镇规划的要求,三是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冯新刚认为,新形势下,规划要有六个转变:一是由画用地布局向画红线转变,即红线划定;二是规模控制;三是两规合一,多规融合;四是注重特色;五是符合实际;六是公众参与。
新形势也给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划是法定规划,需遵守法定程序。县级以上规划如需调整,必须做好规划实施评估。但镇级规划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为维护规划的法定性和尊严,未来应加强规划编制前的评估。规划修订前也应做好原规划的评估,并经过法定程序予以确认。
第二,规划不应仅仅是目标规划,而应是问题导向的规划,需要量体裁衣,做好发展条件的评价。
第三,要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杜绝以地定人。过往的规划为了获取发展空间而人为确定人口规模,实际中许多地区常住人口低于户籍人口。这种做法已经不符合新形势下的规划编制要求,因此应实事求是确定用地规模和目标。
第四,要突出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布局,尤其要做好全域的产业规划,做精、做特,为发展提供产业支持。
第五,要加强村庄布局规划,避免随意撤并村庄,并且集中居住区应放在镇规划区范围内,以便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六,要体现小城镇特色,避免与城市风貌同质化。尤其在镇区规划不足的前提下,更要体现特色小镇的专长和特点,在整体风貌上加强控制。同时在功能布局上,更多要体现融合发展,道路系统、断面等也应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交通形式和断面。
第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规划的重点,对提升镇域人居环境意义重大。规划中要重点关注公共设施用地的选址,避免给未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八,规划必须融入安全理念,选址以及防灾减灾规划必须充分做好前期应对工作。
第九,近期建设规划必须要与地方工作计划衔接好。
第十,重视公众参与,必须充分征求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建议。
关于小城镇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冯新刚认为,现行众多规划应适当改革,内容整合,建立“1+X”规划,总规、控规以及众多专项规划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减少重复劳动,同时,专项规划部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条件有所增减。冯新刚将其称之为“丰富规划内容,简化规划体系”。
冯新刚认为,小城镇规划的核心作用在于在区域格局中找准自身位置,作为多规融合的重要平台。他认为,通过总规确定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发展规划必须以自身发展需求和地区发展潜力为依据,规划定位要源于地区资源;城市设计或风貌规划则是必不可少的,能够确定总体空间特征、建筑风格、色彩体系等,弥补二维规划表达上的不足;控规则是细化优化总规的手段,未来控规应既有平面的法定图则,又有意向的空间方案,便于公众理解。
冯新刚提出,应对现行规划方法进行反思。现行规划均是依据国家各类标准规范进行编制,特别是小城镇规划所采用的《镇规划标准》是参照城市的规范进行编制的,而现实中小城镇的特色包括交通组织方式、空间尺度、工居混合与分离、与自然的融合度等方面均与城市存在巨大差别,因此盲目套用镇规划标准编制完成的规划可以说是失败的规划,不能符合小城镇的特色。
冯新刚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认为小城镇规划有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以人为本,人特指生活在小城镇的人;二是量力而行,即要根据地方经济条件和人口规模编制规划;三是有别于城市;四是突出特色,主要是空间特色。并且冯新刚总结了几个规划编制体会,一是不能超越自身能力,要根据所处区位确定产业方向和城镇性质;二是不一定要大,按照实际情况,小城镇镇区应适当压缩;三是不一定要小而全,要按居民生活功能圈确定公共设施布局;四是不一定要开山填塘,要保护山水林田资源等小城镇核心特征;五是不一定要套用规范,要根据当地发展依托的资源确定功能布局和各类用地的比例;六是不一定要大马路,要体现小尺度、密路网的理念,街巷设计体现多样化;七是不一定要贪大求洋,要充分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好历史建筑和环境。
冯新刚最后提出:一是规划是一个时期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的手段,每个阶段对规划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规划时应对未来发展区域留下空间,以适应政策变化和项目落地的偶然性;二是大城市近郊或者资源丰富的镇,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郊区化的情况,预留空间,为未来发展留下空间;三是风貌选择要慎重,要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避免拿来主义;四是配足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五是创新规划编制体系,避免套用城市的规定;六是希望建立总规划师制度。
(作者:住建部特色小镇专家组专家)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美丽乡村规划网 2016-12-17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