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马吉成:创新工作举措 推进脱贫攻坚

[ 作者:马吉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8 录入:实习编辑 ]

---宝清县夹信子镇团结村党支部全面推进“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法纪实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镇团结村党支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有关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实现“中国梦”为强大精神动力,全面推行了“三到村三到户”扶贫工作法,即: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包扶干部到村到户。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切实可行的脱贫规划,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有实施项目,确保每一个贫困户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帮扶。通过建立瞄准机制,实行靶向疗法,更直接、更精准地配置机关、事业单位扶贫资源,实现定点消除贫困。

建立瞄准机制落实“谁去扶贫”

组建扶贫工作队。按照“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包扶干部到村到户”的工作部署,全村把77户贫困户的259口人的帮扶任务具体分配落实到镇直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定点、定人、定责帮扶,解决“谁去扶”的问题。

瞄准扶贫对象。根据扶贫“三到”制定的贫困标准,确定具体的贫困户、并且张榜公示,保证确定的扶贫对象公开、公平、公正。按照“户有卡、村有册、镇有簿、县扶贫办有案”的工作要求,对贫困户登记造册、门前照相、录入电脑、建立动态档案和帮扶台账,使每一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帮扶联系人的帮扶情况一目了然。

瞄准贫困原因。按照扶贫“三到”工作要求,扶贫工作队员深入村里、贫困户调研,了解村里集体经济经济发展情况,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分别找出每一户贫困户的贫困原因,为制定扶贫规划和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实施“靶向疗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靶向疗法”解决了“怎么扶”

镇机关各帮扶人员按照制定的扶贫“三到”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根据每一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制定每一户的具体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使帮扶工作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有措施。在帮扶实践中,采取了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帮扶;以发展养殖业(大鹅、肉牛)为主的帮扶;以担保和小额贷款为主的金融信贷帮扶;以技能培训和助学为主的智力帮扶;以修建各类基础设施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帮扶。

“靶向帮扶”有效解决了“用什么扶贫”和“如何扶贫”的问题。把扶贫资源用在刀刃上,保证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提高了扶贫效率。

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在推进扶贫“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中,夹信子镇党委、政府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培训,提高基层干部整体素质,对26名包扶干部进行培训。驻村工作组积极帮助村“两委”增强依法依规办事,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村“两委”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财。提高了村“两委”的威信。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已经达到100%,为贫困村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通过干部驻村入户、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听民声、解民意、想路子、盖房子、挣票子,解决了贫困户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仅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也受到了市、县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良好评价。

在开展扶贫“三到村三到户”工作中,村党支部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纳入工作任务,紧紧围绕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坚持扶贫工作与党建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取得了成功经验。镇组织办与帮扶村党组织结对联系,机关单位党员与村党员结对联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党组织,帮助培训老党员,发展新党员,为村里送党课、送技术、送信息、送项目、送文化。按照有党支部牌子,有党员活动场所,有党员远程电教设备,有党建工作宣传栏,有党建工作制度的“五个有”标准,帮扶单位党组织加强对定点帮扶党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使活动场所成为农村组织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活动、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通过结对帮扶,转变了农村党员的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优化了基层党组织结构,进一步巩固了农村基层政权。

今年,村党支部在县扶贫办、新农村办、夹信子镇政府等单位的帮扶下,先后为村里申请到190万元帮扶资金,修缮农田道路5公里、村板道3公里。并将扶贫脱贫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现将多名贫困群众确立为重点对象,在采摘园、“农家乐”旅游产业中率先为他们安排工作,真正变“输血”为“造血”。

在原来通村公路基础上,延长3公里,拓宽3米,为建设全县旅游景点村奠定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如今已修缮边沟5公里,增设路灯60盏,安装铁栅栏6公里,进一步优化村内环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镇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