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曾胜强:产业扶贫如何开花结果

[ 作者:曾胜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24 录入:实习编辑 ]

辽宁省现有81万贫困人口,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近44万人,这部分贫困人口是我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脱贫的主要对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对未来5年脱贫攻坚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各地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先后推广了抚顺、阜新、建昌、义县等地产业扶贫的做法和经验,产业扶贫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辽宁日报 2016年10月23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向全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动员。脱贫攻坚自上而下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六个一批”也成为了各级党委开展脱贫工作的重要举措。产业扶贫成为了各地脱贫攻坚战役下功夫的焦点,各地产业扶贫花样百出,有的地方不找问题根源“一团乱麻”,有的地方定位不清晰“大水漫灌”。如何抓好产业扶贫,让百姓不返贫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道难题。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产业扶贫要精准,首先要对地方的实际条件精准定位,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本地产业基础优势,全面推进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精准定位地方实际情况是基础,同时,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也是关键,有的地方政府大水漫灌,将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项目资金,拨付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地方产业的群体,反而是“扶富不扶贫”。

产业扶贫要找准方法。有的地方采用单一的办法大力发展一种农业种植或者养殖,如直接给农户送大批种苗或者直接拨付补贴资金,既没有技能培训,也没有技术指导,导致资源浪费,又没有达到脱贫效果。“扶贫先扶智”,产业扶贫也是这样的道理,不仅要帮百姓找到致富之道,更要教会他们发展产业的技能。四川泸县的生猪寄养模式便是产业扶贫的一项优质产业扶贫实例,主要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依托四川巨星集团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有效解决农户发展养殖缺资金、缺技术、生猪价格市场风险等问题,同时为农村群众提供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实现企业、农户双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产业扶贫更须当地政府从细微之处着眼,精准定位,因地制宜,方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役。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农林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