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黎国君:扶贫绩效群众说了算

[ 作者:黎国君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9 录入:实习编辑 ]

沩山,地处宁乡最西部,总面积81.8平方公里,辖4村1社区,1.83万人。这里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4720个;土壤富硒,每千克有效硒含量达1.62毫克;森林覆盖率达85%,山川层叠,草木密匝,生态优良,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卫生乡镇,获中华环境优秀奖。穷乡僻壤,有沩水源、同庆、祖塔三个省定贫困村,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511户、1388人。

近年来,沩山乡紧紧围绕到2016年全面脱贫目标,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力开展脱贫攻坚,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贫困户发奋图强的良好格局。

完善“四个机制”,扶贫绩效群众评估

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其他党政领导任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分别为乡、村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

动态监管机制。利用好精准扶贫对象电子信息终端平台,全程动态监管,实行脱贫销号、返贫录入,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建立科学有效的贫困监测体系,形成与关联行业部门信息互联、数据共享的资源平台,解决好“帮扶谁”的问题。统筹各级各部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帮扶,有效聚焦,建立健全资金、项目监管制度和监管程序,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

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我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退出标准、退出程序和验收办法,对贫困发生率在2%以下、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以上的“摘帽”省定贫困村在2017年底保持扶贫政策不变、扶贫投入不减,同时给予适当奖励;对已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的现象,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

制定关于建立贫困村约束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必须作为、禁止作为、提倡作为三个方面引导贫困村将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工作上,切实加强各类扶贫资金的投向、使用与项目监管,引导将扶贫资金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突出问题、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上来,禁止借扶贫之名搞各类形象工程。

效果评估机制。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要以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核心指标,建立乡对村(社区)考核体系,严格督查考核,让群众参与、评价、监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让老百姓认知、认同、认可。根据沩山实际情况,我们把精准扶贫脱贫主要指标定位为“两不愁、三保障”:即稳定实现贫困人口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4000元。实现贫困人口清零、生活水平提高,是沩山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任务,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前提,更是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动态管理、可控管理。贫困线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建立动态识别、个性帮扶、动态管理机制,适应群众要求,对应当前工作。搞清楚每月的脱贫率、返贫率、动态标准,以此来识别扶贫对象、锁定扶贫目标,使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目标动态可控。

确保施策精准,建立并完善保障体系。在贫困地区,贫穷是一种习惯性弊端,有一定的普遍性;致贫的原因很多,有地域的原因,比如交通不畅;也有贫困户自身原因,比如没文化,没技术,没资金,还有好吃懒做不思上进等;再有其它,比如因病致贫,等等。

应该认识到个性扶贫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并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

精准扶贫,是一场硬仗,要牢记这种与时俱进的战略观念,科学规划制度体系,全方位谋划布局,做好区域内顶层设计,分级分块负责,组织全社会共同参与。

扶贫绩效,实现第三方评估。为强化监督检查,成果的检验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脱贫结果真实可信。

在入户帮扶的过程中,与扶贫对象充分沟通,讲清政策。对于扶贫绩效考核,老百姓说了算。

坚持“四乘四”分布实施,步步做实

根据全乡贫困户现状和目标任务,研究制定了《沩山乡精准扶贫实施纲要(2015-2017)》,明确按照“精准识贫、个性帮扶、重点攻坚、脱贫致富”四步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用“四个一”来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探索实施“一基六辅、五步四类”工作法,不漏掉一个贫困人口。

制作一套七表,定基础。在完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编制了《贫困户基本情况信息表》、《就学帮扶需求摸底表》、《就业创业帮扶需求摸底表》等一套七张表格,即在识别标准上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础,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灾害、社保为辅,由精准扶贫联村领导干部同村(社区)两委,通过信息采集、逐级审核、工作组综合评定、民主评议、公开公示五个步骤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困难家底搞实,把致贫原因核准,最终将识贫对象分为兜底户、重点帮扶户、一般帮扶户和动态增减户四类,由贫困户中的廉情信息员全程监督。

开展系列宣传,定民心。通过发放554份扶贫指南、制作18条精准扶贫电子显示屏宣传语、开发5节精准扶贫微课堂等一系列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各项惠农支农和扶贫有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民心安定,群众在媒体采访和微信留言中纷纷点赞沩山精准扶贫工作。

图文存档,定方案。拍摄建档立卡贫困户房屋内外景及家庭成员照片,每一次走访与个性化帮扶照片,拍摄当日录入系统,无缝隙痕迹化管理。

建立一个终端,定决策。投入19万元开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在线电子信息终端平台,包括扶贫总体概况、扶贫详细信息、组织机构设置、系统角色、权限、用户管理等模块,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有平台”,数据自动统计分析,情况实时在线更新,帮扶记录到点提醒,管理动态程序化。

用“四个到位”来实现个性化帮扶,建立健全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不落一户贫困家庭。

人员到位。各村(社区)的精准扶贫工作由乡党政领导分村负总责,办公室分片分组到户,干部帮扶到人,统筹政府各站所、党员群众和社会热心人士等主体,鼓励团委、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志愿服务、公益服务等各类社会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民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大社会参与格局。

树榜样促转变。深入扶贫一线,走进贫困山村,浓墨重彩地宣传一批为我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出实招、办实事、解难事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宣传一批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推精准扶贫工作的民营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宣传一批自立自强、勤劳务实、精准脱贫的帮扶对象。结合沩山工作实际发出一封公开信、制作一本宣传册,在各级媒体推出全方位、多视角的系列报道。

《干群携手拔穷根》、《一户一策助村民脱贫》、《创新基层党建,助力精准扶贫》、《爱心助跑,城里孩子宁乡山里体验“变形记》等省市县媒体报道,吸引了更广泛的人群关注和参与沩山精准扶贫。对上宣传,呈现沩山的精神境界;对外宣传,展示沩山所做的工作;对下宣传,教育了老百姓。

精准剖析到位,一户一策。通过村级、乡级、工作组、综合评定、最终确认5轮入户走访剖析,57次大小会议确认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分析情况,一户一策。用共性化方案不能解决的个性化问题,将会议开到组上。王家湾与蜂子洞因控规不能建房,以群众自主的选择为方向,将党政负责人扩大会议开到群众的地坪里,问计于民。

帮扶到位。在抓执行、抓落实的过程中,切实增加贫困户收入,每户至少安排一名帮扶联系人,倒排帮扶时间表,寻找收入增长点。

用“四个保障”来支撑重点攻坚,梳理明晰立体化扶贫保障项目,不漏一项惠民措施。

政策保障。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政策支持,确保生产发展、就业补贴、创业奖励、医疗救助等政策落实落地。

资金保障。通过上级支持、爱心捐赠和乡财政自筹,充实千手爱心基金。每年安排60万元用于特殊困难贫困户的兜底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每年安排15万元用于贫困户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进行一次疾病预防免费普查,预防疾病、提升身体素质;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就学帮扶,贫困学生从小学至初中补贴生活费,并给予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一定的奖励;每年安排15万元就业创业帮扶,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补贴。

能力保障。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

队伍保障。成立了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会保障等工作小组,长期专门负责各项工作,让贫困户有任何困难都能找得帮扶队伍。

用“四个突出”来助推脱贫致富,持续树立多类型扶贫脱贫典型,不少一类特殊人群。

突出易地搬迁。乡域范围内贫困户中的危房户,将于今年11月底,搬迁至沩山社区黄金位置水竹组规划占地70亩的千手爱心大屋安置点。其中:2人户可享受住房面积58m2,3-4人户可享受住房面积84 m2,5人户及以上可享受住房面积116 m2。

突出基层组织建设。创立“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实行“五个一”工程,即建立一个党员扶贫基金委员会,通过微信筹款帮助贫困户;搭建一个党建扶贫教育培训平台,从7月开始对全乡党员在党建、技术、精神等方面进行轮训;建设一个党员模范帮扶就业基地,党员带头自主创业;打造一支个性化结对帮扶党员队伍,根据职业类别分类帮扶;创建一批党员脱贫示范点,真正让全乡781名党员和29个党小组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成立了沩山乡精准扶贫特别党支部,不讲一分价钱,不打一点折扣,不降一丝标准完成特殊使命。

突出就业帮扶。积极对接用工企业,对于有就业意愿并符合用工单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定期反复摸底,进行多轮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多次对接、多维支持推荐就业。每月第二个星期五定期举办“精准扶贫,就业先行”贫困户专场招聘会,目前实现就业帮扶的贫困人口217人,乡内169人,乡外48人。

同时,乡域范围内所有工程项目如村级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工,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

突出典型示范。寻找发现精准扶贫户中身残志坚、人贫志远、积极乐观、勤劳勇敢的脱贫致富先进典型,管好用好扶贫工作队伍,激发干部扶贫工作热情,树立帮扶典型。

爱心助跑帮扶学子陈丹的快乐暑假,爱心安居帮扶对象张再兴的女儿张望利的忧愁与欢笑,爱心义卖物资赞助者姜配良的慷慨解囊,政府老同志姜立初的扶贫悟与思等等,他们是各个群体在沩山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代表,一起划出了一个个同心圆。

最终形成“四个特色和亮点”,长远发展

把群众脱贫的志气立起来,燃起生活梦想,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在扶贫过程中,既注重物质帮扶,也注重精神鼓励和文化传导。只有当困难群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扶持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树立“自主脱贫”的观念,解决“思想贫困”的问题,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沩山乡党委以精准扶贫工作为中心建立特别党支部,按特殊要求完成特别使命,绝对服从、不讲一分价钱,坚决落实、不打一点折扣,永葆先进、不降一丝标准。沩水源忠孝文艺演出团通过群众喜文乐见的方式,借助传统戏曲中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经典事迹,进行正能量宣传,实现精神扶贫、文化扶贫与物质扶贫相结合。演出团今年已义务演出8次,观看人数达3000余人次,寓教于乐,深受群众喜爱,帮助群众克服了等靠要的思想。

把群众脱贫的平台搭起来,运用政策杠杆,凝聚社会公众力量。沩山乡搭建了四个服务平台。

爱心驿站平台。在政务大厅便民服务之外专为贫困户开通的绿色服务窗口,是发放救助物资、提供就业指导、爱心义卖农特产品等综合服务平台,是精准扶贫与老百姓的桥梁。

社会参与平台。《沩山乡精准扶贫指南》连接着政府和困难群众,全民参与的格局正逐步形成。精准扶贫一元捐已收款21607元;精准扶贫户“穷帮穷一起红”,更好地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邻里乡亲来帮忙,拔草摘菜一起忙;爱心助跑最好的未来,沩山乡实行爱心助跑帮扶活动,精准扶贫户品学兼优的孩子用劳动获得生活费和学费资助,同时也得到应有的尊重;爱心企业家虽不能亲自参与,却能帮助贫困孩子有机会获得最好的未来,帮助城里孩子成长,懂责任和担当;城里小朋友入户体验村里小朋友生活,后续可结对帮扶。

金融服务平台。对有需求的扶贫经济组织和贫困户评级授信,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基础利率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用好专项资金推动扶贫产业开发与奖励。宁乡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沩山支行,支持了43位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总共贷款金额为121.4万元,现已归还8.2万元,已扶持31位贫困户脱贫,其中以高孟清、杨铁为突出典型。

兜底服务平台。城乡低保提标扩面,2016年低保对象251户532人,以户为单位发放,根据贫困程度分为130元/人、150元/人、170元/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五保218户237人,260元/人。对全乡兜底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的“三个一工程”,即一年一床六斤被子,一季一套当季新衣,一月一份生活礼包。全程服务,设立精准扶贫办公室,每天一汇总,每日一调度,随时应对困难,解决问题。全乡215户危房改造或加固,确保2016年危房清零。

把产业发展的力量拢起来,强化资金整合,宣扬帮扶带动模范。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实施“产业+就业”计划,促使村集体和贫困户联动脱贫。2014-2016年,全乡共开发猕猴桃、沙梨、黄桃基地1000亩,种植七星椒、油菜、生姜1900亩。蔬果项目总投资1200万,上级政策支持1000万,贫困户贷款200万,按照水田700元/亩、旱土420元/亩、山林280元/亩的流转补偿标准,共流转土地2600亩,发放流转租金4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2000人次,发放农民劳务工资100多万元。积极支持鼓励贫困户发展茶叶、养蜂等产业,根据产业规模每户给予1000-5000元的帮扶资金,并鼓励贫困户加入农业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每个贫困户获得一个稳定的收入渠道和致富产业。

茶叶基地及生姜基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加工厂”的订单农业生产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5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优先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引导,高标准示范带动沩山10000亩茶园基地和1000亩生姜基地建设。湖南沩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沩山乡祖塔村、同庆村、沩源村改造老旧茶园基地300亩,对茶园基地进行品种改良、道路建设和水泥路面硬化、水利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农户进行茶叶技术培训,带动农户建设茶园基地,投入160多万元。既树立榜样,又培养自主意识,用智富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卢凤祥在湖南沩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种植了15亩茶叶,茶苗、肥料、技术都是由公司提供,采茶季节忙不过来时,公司还会免费提供劳动力帮忙采摘。茶叶销售也不用愁,公司会定点收购。卢凤祥靠种植茶叶,一年的毛收入就达到了4万多元,不仅自己彻底摆脱了贫困,还帮助了其他3位贫困户就业。

把基础数据的信息录进来,激发干部潜能,用好四则运算法则。将“一基六辅、五步四类”采集的数据录入电子信息终端平台,使我们从繁琐的工作、杂乱的信息中解脱出来,全乡5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增减变化全部录入精准扶贫系统,能预警提示需要帮扶的信息,提高了办事效率,全天候在线服务。

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沩山充分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担当好脱贫攻坚的特殊责任和使命。

扶贫做加法,帮一个脱贫一个,帮一户脱贫一户。一点一滴从小事做起。脱贫做减法,少一个是一个,共性问题用普遍方法解决,个性问题用特殊方法解决。典型做乘法,榜样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以点带面寻求突破。民意做除法,哪里最难就去哪里,哪里最复杂就在哪里,走进百姓的心里。

作者:中共沩山乡党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华声在线 2016-09-12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