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是岳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进程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状况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也要看到,农业仍是弱质产业,农民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把“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更好地利用资源、市场,在竞争中谋求新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工作重点
1、调优农业结构,找准切入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使农业结构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调整优化。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确保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工程,重点抓好筻口、杨林、新墙、长湖、柏祥、中洲等粮食主产区的优质稻生产,建立10个万亩示范片。二是加快发展特色种植。围绕全县花卉苗木、茶叶、楠竹、蔬菜等,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以“养殖富民工程”为载体,建设柏祥、长湖50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杨林、饶村1000万羽以上皇鸽养殖基地。
2、夯实农业基础,找准支撑点。认真落实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建设标准农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设立基本农田示范区,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标准农田50万亩。二是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农机推广应用,逐步建立推广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村,加强农机安全监管,构筑农机安全的长效机制。三是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设岳阳农业信息网,为农村农民提供农产品供求、价格、农资、农业生产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信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和农村经济监测与管理系统,提高农业服务水平。
3、发展现代农业,找准主攻点。立足农业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进一批重大工程,深入研究和实施几项重大政策,着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一是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资金、人才、农业企业,发展附加值高的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养殖业,把园区打造成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先导园、城乡统筹的示范园、旅游观光的休闲园、海峡交流的亲情园、科技农业的效益园。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新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结构升级。以“龙头企业牵动型、服务组织联动型、专业市场拉动型、经营能人带动型”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全力推进我县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建立“农户+产业组织”、“农户+专业协会”等多种经营新机制,大力扶持鼓励发展产业化组织、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新型组织方式。四是提高农业安全保障。突出粮食、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加快建立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获得农产品进入省内外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程及市场准入控制等关键环节,建立运转高效、反应迅速、检测准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高度重视农业风险保障,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规范农业保险参保、理赔行为,有效规避农业风险。
4、加快转移农民,找准着力点。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跳出农业抓农业,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难、离土难、移居难”问题,促进农民转移。一是加快农民转移就业。把提高农民素质看着促进农民增收的永久动力,以培养新型产业农民为目标,狠抓农民技能培训,着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头脑的高素质农民,以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覆盖面;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快劳务输出信息网络建设,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需求、政府组织的有序流动,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二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成片开发,促进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针对全县水域、滩涂、山林、荒山多的现状,加快经营权流转,利用社会资金力量开发闲置资源,促使分散管理向规模经营转变。把利益导向贯穿到土地流转的全过程,围绕“转前收益看得清、转时收益能得到、转后收益有保障”等重要环节,构建土地流转衔接体系。三是加快农民向城镇转移。按照城乡一体、产业联动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对城市的服务功能。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配套和转移,加快县工业园区发展,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合理集聚,落实小城镇扶持政策。
5、推进民生改善,找准落脚点。坚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5件实事。二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标准;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以“低收入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的“新五保”制度。三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整村推进扶贫战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移民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工程,激活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扎实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扶贫到户。四是搞好农村社会管理。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拓展农村社情民意的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尊重群众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利益。搞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
二、保障措施
面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必须强化保障,采取综合性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现代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组织保证。一是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政策、确定重点、落实措施,进行年度安排部署,保持工作推动的连续性。二是加强综合部门建设。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村干部管理。实行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的政策取向,增加基层正常运转的经费保障,提高乡村干部待遇。建立“三农”工作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把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重点加强乡镇村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建立激励奖罚机制。
2、项目支撑。加大项目工作力度,上一批牵动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投向“三农”。一是领悟政策谋划项目。抓住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的重大政策机遇,科学谋划,解读政策,积极应对。二是发挥优势对接项目。立足水利大县、全国产粮大县、退耕还林大县、移民大县、养殖大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衔接试点县7大资源秉赋,对接政策,全面出击,确保效果。三是效益优先整合项目。积极整合、捆绑项目,投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通过实施项目,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保一方平安,建一片基地,促一方发展。
3、城乡统筹。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社会新体制。一是城乡融合。不断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力度,力争达到城乡资源互补、产业互融、基础设施互通和社会事业发展互惠的效果,努力引导城市要素向农村汇集、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不断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城乡服务均等发展。二是城乡共建。加强城镇规划、设施、产业建设,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能力。三是城乡联动。强化制度配套,切实做到在推进城乡统筹中化解“三农”矛盾,强化“三农”基础,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作者简介:黎四清,历任临湘市乡镇党委书记,临湘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长助理,中共临湘市市委常委、黄盖湖农场党委书记、场长,中共临湘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中共岳阳县委副书记、代县长,中共岳阳县委副书记、县长,2011年12月至今任中共岳阳县委书记;第十一届湖南省人大代表。)
文章来源:2012年1月《湖南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