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地处湘西北,总面积4442平方公里,总人口98.8万(其中农业人口83.5万),分别居全省第4、16位,辖40个乡镇、451个村(居),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比照县、省级扶贫开发面上县,有贫困村66个、贫困人口80460人。今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强化政策支撑,严格督导考评,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年内可脱贫2万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精准滴灌,改进扶贫方式
转变“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方式,突出精准,瞄准对象,使扶贫扶到点子上、根子上。
一是深入走访摸底子。按照全县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的要求,组织县乡干部深入开展“一进二访”活动,采取看住房条件、看生产资料、看劳动能力、看教育程度、看健康状况“五看法”,综合评定、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进一步把扶贫对象摸准,把困难家底弄清,把贫困原因核实。县委书记龚德汉带头开展“一进二访”活动,先后3次赴扶贫点村走访调研。通过走访调查摸底,掌握了贫困村、贫困户更加全面、准确、真实的数据资料,为推进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分类施策定措施。针对识别出的贫困对象,深入分析致贫原因,根据产业帮扶、异地搬迁、政策兜底、大病救助等4类标准分类,建立分类台账,制定分类措施,实行“一户一策一档”,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确保精准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到举措、到效果。目前,相关工作部门、乡镇和贫困村围绕落实扶贫、脱贫责任,制定了项目资金帮扶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县基本建立了“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档、县乡村信息平台共建共享”的精准帮扶机制。
三是结对帮联解难题。以贫困家庭学生、生活困难群众等为重点对象,连续四年深入开展“县乡干部帮联万民群众”活动,并对各级干部帮联人数、走访次数、解决问题或兴办实事件数进行了具体明确,要求帮联情况在“民情记录本”上详细记载。今年来,全县6468名干部(含教师)参与帮联,共帮联群众10019人,走访4.2万余人次,送去慰问金及物资700余万元,兴办各类实事1.4万余件。
二、坚持综合造血,提升扶贫实效
按照标本兼治、突出治本的原则,着力办好扶贫实事,不断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一是培育产业改穷业。按照“因地制宜、财政帮扶、龙头带动、群众受益”的原则,每个贫困村每年安排8万元以上产业扶贫资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致富。特别是用好用活“特色县”政策,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基地,培育一批合作组织,做大一批骨干企业,着力打造粮食、油料、茶叶、畜禽、果蔬、竹木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目前,已在贫困地区集中开发3100亩油茶、1550亩七星椒、1210亩茶叶、1.5万亩楠竹等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枫林花海”、乌云界“花源里”等乡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二是完善设施换穷貌。切实加强贫困村水、电、路、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贫困群众喝上安全水、住上砖瓦房、走上水泥路、用上安心电。今年将全面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明年将全面完成电网改造;2020年将全面完成通村公路硬化、农村危房改造,标准化卫生室、广播电视、通信宽带实现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保障,提升公共服务,将低保、五保等政策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实现了应保尽保。
三是全民教育拔穷根。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实施“雨露计划”,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助学帮扶,让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都接受1次以上技能培训,学会至少1项实用技能,实现1人长期就业,让每个贫困学生都有1名干部帮联,全面提升贫困家庭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今年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人次;对村小(教学点)按照合格学校标准实施了提质改造;特别是通过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定向帮扶困难学生家庭3869户,集中资助困难大学新生420余人。
三、坚持创新机制,凝聚扶贫合力
从整合资金、凝聚力量、健全机制入手,着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多元化投入。主要采取“四个一点”,扩大扶贫投入,即财政投入一点,每年按全县农业人口人平6元的标准,由县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整合一点,按照“集中管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每年整合全县相关涉农项目资金20%以上集中投入贫困村;群众自筹一点,农村“一事一议”实行66个贫困村全覆盖,一定3年不变;银行贷款一点,建立500万元的贫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金,扶贫贷款投放规模可达5000万元以上。今年来,66个省级贫困村已完成扶贫项目资金投入4000多万元。
二是驻点化帮扶。按照“领导办点、单位扶持、项目倾斜”的原则,由领导带队、单位帮扶、企业参与,组建专门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采取“多对一”的形式,制定扶贫规划、创办扶贫实事,形成脱贫攻坚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全县66个省级贫困村中,由市级领导带队联系2个,县级领导联系27个,乡镇主要负责人联系37个;安排市直后盾单位15家、县直后盾单位136家。
三是社会化参与。针对社会参与扶贫平台不多、渠道不畅、机制不全的问题,成立桃源县帮联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帮联分会,积极引导社会各届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帮困,累计筹集善款900余万元,建立了借助社会力量帮扶困难群众的长效机制。同时,深入开展“企业联村”活动,加强与社会公益组织联系合作,凝聚全社会脱贫攻坚合力。今年,共组织27家规模企业与贫困村“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发动县内外多家企业捐资100万元以上参与扶贫事业,营造了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四、坚持书记主抓,强化扶贫责任
把脱贫攻坚作为“书记工程”来抓,通过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率先垂范,带动全县上下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一是落实第一责任。将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责的“一号工程”,纳入“县级领导领办百件实事”项目范畴,实行县委年初下任务、季度搞点评、平时抓督导、年底总结账;县委常委扩大会议成员和县乡两级党组织书记,根据分工管线,按季度向县委书面报告脱贫攻坚推进情况,层层落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
二是选派第一书记。坚持由扶贫工作队队长担任扶贫点村任“第一支部书记”,并采取流动党员挂职支委、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老支书传帮带等举措,有效解决村级党组织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引领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同时,通过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村干部保障水平,激发基层党组织工作热情。
三是突出第一抓手。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全面小康考核、单位绩效评估、“一把手”履职测评同步考评,考评结果与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直接挂钩,并作为各级单位、各级干部评优劣、定升降的重要依据;对扶贫工作队特别是后盾单位资金支持、项目整合、产业扶持、工作配合等方面情况,明确具体要求,实行专项考核,促进工作落实。
作者时任桃源县委书记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公众微信号“HNDRC_GOV”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