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卫战胜:关于国家资本下乡与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 作者:卫战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8-05 录入:王惠敏 ]

随着中央工作重心的转移,政府财政资金将大量“反哺”农村,城市工商资本也将大量下乡,进行土地整理、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并从事农业经营。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基础性力量不是民间资金,而是国家资本。现阶段,只有国家资本才能力去扶贫农村民生项目。 期望民间资本踊跃参与扶贫民生是痴人说梦。发展农村经济,让穷人摆脱贫困,国家资本应在主战场发挥基础性作用。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党管农村的核心,就是在农村合理投放及运用国家资本。统筹涉农财政资金,如以政府投资基金的形式,给村镇经济体注入国家资本。资本就是指挥棒,人才跟着资本向前走。资本下乡,人才跟着下乡。国家资本通过合法、合理路径进驻农村,不仅可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也可以调动生活在农村的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创业积极性。

但是,国家如果仅仅采取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农村投资很多钱、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乡村游,绿色食品,而不对农村社会建设方面增加投资,农村经济社会会慢慢变好吗?不会。为什么不会?从乡村旅游看。农村众多旅游业,不可谓没有大资本,但周边农民呢?墮落、贪婪、黑暗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农村改革要成功必须让农民具备人文精神!善用文化、价值的感染力量,有时反而更为有力。农村的衰败绝不仅是几十年没用大规模资本下乡有关,更主要的是农村传统人文精神的耗散。农村改革需要付诸人文精神。七亿农民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将决定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这会让我们的社会变的有秩序。还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民每天抱着没有政府补贴不干活的意识。农民的法制意识、契约精神、市场意识都需要慢慢通过学习获得……不是红头文件一发就可以立即解决的事项。不给补贴不干活的思维很严重。

其实,“三农”问题,也不单是农村、农民和农业的问题,还有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效率问题。如今农村基层管理组织效率低下, 导致这一原因主要来源于村干部的困惑。在解决"三农"问题时,对村干部的困惑应予以同等的重视。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山西大寨村支书郭凤莲说了一句话很接地气。她说:“现在的村支书光比干劲不行,还要比谋划,比智商。脱贫攻坚战,任务很艰巨,一大批高素质的村支书,是脱贫攻坚战役制胜的关键”。 选好“带头人”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人用人很关键,把能人选出来,结合“两学一做”把先进用起来,给基层党组织全面换上激流勇进的新鲜血液,让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先锋模范的前沿阵地。自私自利的村干部应该自觉退出。未来三到五年,国家对农村改革的支持力度必定是空前的。村干部的待遇也有希望在原来基础上合理提高。不过村干部如果不在观念、行动、能力上来个比较彻底的更新和重构,一切都是空话。大家要把握好机会,投身农村经济、投身农村改革大潮。农村问题解决了。中国就会很快恢复元气。

前些天,我从一位乡党委书记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有个重要原因是村干部报酬太低、被动落实、退职后保障待遇差。这说明国家并没有真正重视村级组织建设,而大多工作由村一级落实。村干部他们也要生活过日子,就容易钻政策空子,容易出问题被处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村干部在职待遇、退职待遇,实行真正的村民自治、提高村级办公经费标准,成立党建办规范管理村干部。做为西部乡镇只能由县财政解决,乡镇没有收入。而沿海乡镇就可以解决,乡级有财政收入。现在村长就像过去的民办教师。工资低、任务重。加上国家改革力度大,责任大,什么都要公开透明,还有体制问题,导致村干部就是一个出气桶。随时有可能当牺牲品。

作者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故宫博物院志愿者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辽东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