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单炜:民宿热不是在怀念乡村落后的住宿时代

[ 作者:单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7 录入:王惠敏 ]
    文中将“民宿热”这一现象牵线到人们对“乡愁”的寻觅,不能说不对,但是略显附会。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居住生活的一种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经济结构。

人类在向前发展,从农耕时代走到工业时代,我们都承认社会在向着美好的方向前进,居住形式也从以乡村为主演变到了城市盛行。所以如此推算,我们并没有理由怀念过去,怀念乡村那种落后的居住形式,人类没有蠢到想要倒退,所以原文作者的观点并没有说服力。

那客栈民宿究竟是基于何种原因快速热闹起来的呢?作者的观点,民宿和乡村的观点完全错了吗?

我觉得原文作者的观点并没有错,只不过作者对“民宿热”这一现象的理解流于表面了。人们对民宿的推崇,看似是对乡村这一落后居住形式的怀念,实则是人们对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追溯。

为什么这么说?我在客栈民宿行业呆了一年多,见了很多的客栈和老板,总结出一条定律:客栈要想做好,首先需要有特色。这特色包含各种内容,比如客栈的茶台字画,房间装饰;比如老板的热情好客,能煮各地美食;再比如热闹的客栈氛围,大家在这里聚五湖朋友,讲四海故事,玩各种游戏。这林林总总的比如,都是中华文化,精神文明的荟萃。

经济快速向前发展,人们欢天喜地的步入了城市生活,这里生产效率高,物质生活丰富,但快节奏让人们的精神家园逐渐荒芜。大家每天享用着琳琅满目的尚品,却心中惶惶,找不到精神的倚靠和心灵的港湾,这时候,遥远的“乡村生活”每天晚上出现在梦中,向自己招手。

但解析这一梦境,“乡村生活”只是一个象征,人们不是渴望乡村的居住形式,而是“乡村”象征的精神回归——民族文化,她是最坚实的精神倚靠。所以人们热爱民宿,迫不及待的投入这一文化怀抱,像久未归家的游子见到妈妈一样。我们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喜欢妈妈烹饪的各种美食,喜欢家中的茶台字画,更喜欢吉利的热闹和其乐融融。

城市生活得快节奏驱着人们马不停蹄的往前赶,工作一天以后的人们,再无力也无闲暇爬上精神的高地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大家感觉自己把魂儿丢了,却没时间去想什么时候在哪儿丢的,只记得梦中的“乡村”很美好,生活在那里的自己还有魂儿。

是客栈民宿给了人们这个机会,仿佛看到了梦里的“乡村”,我们可以停下去思考,去找回自我,文化自信带来的愉悦,是任何物质生活代替不了的。

最近各大论坛和朋友圈子都在吐槽现今古镇的商业化,客栈民俗变味儿了。是啊,建筑形式还是仿古的,精神内在却越发“城市化”了。其实,我们不一定要用“快”和“标准化”这两把大刀去切割一切,民俗市场有自己的诗和远方,如果被切割了,明天我们又要去哪里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希望民宿可以“真正”热起来,而不是其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旅游商业观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