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超常: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湖南乡村民宿发展建议

[ 作者:刘超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3-28 录入:王惠敏 ]

近年来,乡村民宿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海地区悄然兴起,它既具有现代生活品质,又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需要。例如:2020年底广东已有民宿9700家,并成立了省级民宿行业协会。乡村民宿的出现,将乡村一日游扩展为乡村休闲度假,改变了往昔乡村虽然吸引游客却留不住游客的局面,将乡村旅游引入了新的境界。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民宿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乡村民宿大体上可以分为精品型和经济型,精品型民宿以浙江莫干山为代表,经济型以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为典型。我们认为:根据湖南实际,目前宜以发展经济型乡村民宿为主,且亟需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着力打造乡村民宿的试点示范,助推进乡村振兴。

一、精品型乡村民宿发展概况

2013年前后,浙江莫干山民宿异军突起,标志着精品型乡村民宿正式登上舞台。随后几年,得益于社会资本的追捧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一批精品型民宿项目先后在江苏、浙江、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等处落地。到2019年左右,精品型乡村民宿发展模式已渐趋成熟,一些精品型乡村民宿开始通过输出品牌与管理对外扩张。

精品型乡村民宿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它向当地居民展示了全新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自带流量,通过品牌影响力提升了所在乡村知名度,带旺了乡村人气,促进了农产品销售,盘活了当地闲置资产,给村民和村集体带来了资产收益;为当地提供了工作机会,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倒逼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完善,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的提升。       

精品型乡村民宿有两大短板。一大短板是普适性不足。首先,它对资源禀赋要求很高,往往建在具有独特自然或者人文资源的地方,经常是景区周边,而非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其次,它需要高强度资本投入,属于重资产项目,投资大且回收周期长。第三,它依赖于周边区域强大的消费能力。知名精品乡村民宿大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一线地区,根本原因是这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傲视全国。另一大短板是普惠性欠缺。首先,精品乡村民宿与周边乡村互动有限,它更像是从外部介入到乡村中的“孤岛”,难以与乡村融为一体。一些乡村精品民宿甚至日趋“单体特色度假酒店化”,游客仅以民宿为目的地而不与周边乡村发生联系。其次,精品乡村民宿的经营主体是外来投资者而不是原住户,伴生的是打工人群体而非民宿主人。第三,它主要满足高端人群需求,度假属性强烈,1000元+、2000元+的价格屡见不鲜。价格的筛选使得多数城市居民并无法享受被精品民宿“占据”的青山绿水。

二、经济型乡村民宿发展概况

经济型乡村民宿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发形成,散户经营,不少脱胎于农家乐。我省宁乡沩山、浏阳大围山、炎陵神龙谷、桂东八面山等地民宿以避暑胜地享誉省内外,是其典型。另一类是由村集体统一组织和打造出来的。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浙江省青田县颜宅村等蜚声全国,是其代表。  

经济型乡村民宿主要有两大优点。一是普惠性较强。一方面,经营主体是本地村民,收入大部分由他们享有;另一方面,定价相对亲民,让普通市民也能享受乡村的幸福生活。二是普适性较强。它对资源禀赋的要求没那么高,所需投资也没有那么大,一般乡村都可以发展。

散户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存在一些短板。设计相对欠缺,村容村貌杂乱无章,民宿装修品位不高。服务水平参差不一、各自为政、缺乏规范,总体上停留于较低水平。营销手段单一,主要依靠口口相传,较少运用互联网营销。相较而言,集体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弥补前述短板,在带动乡村振兴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三、集体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典型案例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民宿是集体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的典型。它最初是因为承接萍乡市委中心组“两学一做”而产生的。2016年10月萍乡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全市四套班子集体出动,到沿背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党性锻炼。上行下效,萍乡市各县区、市直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先后走进沿背、开展专题学习,沿背村民宿在承担接待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萍乡市组织系统顺势而为,深入挖掘沿背村红色资源,将其打造为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随着红色培训资源的涌入,沿背村集体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迅速壮大,全方位带动了乡村振兴。经济方面,民宿接待干部培训一项,2019年营业收入逾千万;大巴车接送服务、采茶剧演出分别产生600万元、200万元年收入;沿背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1万元增至140余万元。政治方面,学员在民宿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反过来促进村民更新思想观念、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颜宅集体民宿也很有代表性,他们采用的是“集体开发、集体经营、集体收益”的模式。颜宅村成立了民宿经济发展合作社,统一管理90多户农家的135个房间;按照号牌安排游客,避免恶性竞争;住房登记、房间卫生清扫、治安管理等由村集体统一聘请专人管理,确保服务质量。全村统一规划设计,打造“颜宅民宿”品牌,获评“丽水放心民宿”。民宿收益按农户、村集体、民宿经营者分别80%、10%、10%的比例进行分成,实现了多赢。

此外,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等地也有类似成功经验。

四、打造乡村民宿湖南样板助推乡村振兴

从湖南实际出发,建议重点发展集体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辅之以少量精品型乡村民宿,两者一主一辅,共同助推乡村振兴。

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借鉴江西、浙江等地经验,分阶段打造集体民宿。第一阶段,导入公共“流量”作为民宿的“第一桶金”催生初级形态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民宿。第二阶段,在继续导入“流量”的同时,持续提升集体民宿管理服务水平,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力。第三阶段,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使得集体民宿在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一)导入公共“流量”资源,助力民宿起步

在民宿发展初期,受限于基础薄弱、经验不足和服务水平不高,较难得到市场认可,缺乏客源,需要党委政府给与有力扶持。

建议将党委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尤其是涉农会议,放到主要领导联点的村举办。会议在村部,吃住在农家。注重统筹安排,争取“每隔一段时间下去一次,每次住上一两晚”。

建议党校主体班培训安排一定时间到农村开展“三同”活动。食宿在民宿,上课在村部。

建议把红色培训资源导入乡村。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每年都有大量外地团队来湘接受党性教育。积极引导此类资源体验乡村民宿,也能提供可观“流量”。

建议主题党日活动、工会群团活动等全面下乡,汇聚更多“流量”,形成整体气候。

(二)引导和支持民宿全面提升品质

硬件方面,整合农口、文旅和交通等各线资金,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民宿试点村的团队接待能力。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保证大巴车可以到达村部,小车可以进入民宿家庭。进一步提质村部或村校会议室,使之能够接待常规会议、培训等。在村部设立民宿合作社办公场地,突出其作为民宿统一前台和乡村旅游信息中心的功能。建设团建设施,结合村校改造或是利用闲置村校,建设运动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等体育运动和团队户外拓展活动场所。

软件方面,引导成立民宿协会,加强行业交流。在试点村成立民宿合作社并制定章程,推行“统一基本建设标准、统一验收挂牌、统一配送床上用品、统一派送客源、统一结算收入”,邀请酒店管理专业人士对从业村民进行培训,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制定质量管理办法,对于在接待过程中被投诉的民宿经营户,在下一轮客源分配中予以停牌处理。成立红领巾与夕阳红监督团,定期给各家各户卫生、文明程度打分。

(三)培育竞争优势,打响湘潭乡村民宿品牌

一要挖掘和展现乡村文化魅力。引导试点村发掘自然及文化资源,讲好乡村故事,打造网红IP,吸引人们前来一探究竟。培训民宿经营户,让他们熟知乡村文化历史,成为乡村文化的讲解员。

二要健全乡村旅游要素。着眼于把试点村打造成旅游景区,建设好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基础上增加旅游消费。

定期举办全市乡村厨艺培训,做好“吃”的文章。相对于城市宾馆酒店,“吃”是乡村民宿容易形成比较优势的点。只有不断提高厨艺,才能更好地彰显乡村食材的新鲜度、乡村餐饮的地方特色,保障民宿餐饮的安全性。举办全市民宿餐饮比赛,既有利于提升民宿厨艺,也能为乡村特色餐饮打广告。

鼓励民宿经营者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体验活动,诸如:农事体验、牧业体验、渔业体验、加工体验;插花体验、民俗工艺体验;药草采集体验、昆虫标本制作体验;登山体验、野泳体验等。

三要保护好乡村生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优化村容村貌,提升乡村文明卫生程度,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展现乡韵、乡风的魅力,“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城市居民。

有鉴于此,建议由各市州由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局牵头,发改、文旅、自规、交通等部门积极配合,在各州市选择一二十个村作为试点示范,探索发展村集体经营的经济型乡村民宿,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打造“民宿助推乡村振兴”的湖南样板,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方案。

 

(作者系中共湘潭市委党校科研部教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