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龙海江等:美丽乡村的脱贫路

[ 作者:龙海江 吴耀香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2 录入:实习编辑 ]

——凤凰县千工坪镇建塘村抓党建促扶贫工作侧记

千工坪镇建塘村距凤凰古城12公里,全村4个村民小组210户825人,其中贫困户72户283人。2014年,全村人均收入2220元,属省级贫困村。

2015年11月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深入建塘村调研精准脱贫工作,与村支两委、驻村帮扶工作队、贫困群众深入交流。杜家毫指出,要充分发挥村支两委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手工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走出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在省州县各级的关心支持下,建塘村坚持 “党员带头学促素质提升,主干带头做促脱贫小康,支部带头引促党群融洽”的“三带三促”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的精准脱贫之路。

党员带头学,抓远程教育促素质提升

建塘村历史悠久,有凤凰两山地区“南大门”之称。 崇文好学、知礼好客,成了建塘村民代代相传的风尚。然而,近年来,这个比邻县城的小山村也因为信息闭塞而难以跟上发展步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施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宁静。村秘书龙占祥参加完县里举办的远教站点操作员培训后,借助微弱的无线信号,下载学习资料,组织村里党员群众开展起远程学习教育,十来个党员晚上围坐在电脑前观看红星视频的画面经常上演。2015年,省联通公司进驻建塘村,开展了新一轮的驻村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给村里接通了宽带,配备了电脑室、多媒体会议室,投入15万元安装了“班班通”教学系统,让村里的孩子、党员群众能及时收看分享全国各地的教育资源。白天,孩子们在教室上课,晚上,大人们到教室集中学习,村里的农家书屋全天为党员群众开放,远教站点的10台电脑免费供党员群众使用。

今年来,村党支部建立了支部微信群,村里民创种植和稻花鱼养殖两个合作社成立了产业微信群,党员、产业大户、合作社社员纷纷加入了群里,群发公告取代了传统的“大喇叭”,惠民政策、种养信息、产品销售等信息定期在群里发布,“互联网+”无形中走进了家家户户。

主干带头做,抓产业发展促脱贫小康

村民要想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

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班人借助靠近凤凰古城、土地富硒等优势,带头发展烟叶、蔬菜、养殖产业。村支书吴聪行、村主任吴合金、秘书龙占祥、计生专干隆梦录、综治专干龙国付等5名村干部率先行动,种植辣椒54亩、烟叶70亩,养殖稻花鱼34亩。2015年,辣椒大获丰收,产量达7.5万公斤,产值30万元,龙占祥的70亩烟叶创收8万余元。

在村主干带动下,今年全村蔬菜种植207亩,烟叶种植200亩,稻花鱼养殖100亩。村里以党员为骨干成立了民创种植和稻花鱼养殖两个专业合作社,吸收社员68户2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60人。在2个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产业党小组,采取1对1的结对帮扶模式,13名党员结对帮扶13户贫困户,72户建档立卡户实现了每户1至2亩的产业面积。党支部牵头、合作社经营、党员示范、贫困户跟进的“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村支部在省联通公司的帮助支持下,充分利用村里的远程教育设备,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向外界推介建塘村辣椒、稻花鱼、无花果等主打农产品,架设了建塘村农产品外销的便捷通道。

支部带头引,抓连心服务促党群融洽

建塘村发放“党群连心名片”850张,为群众办理、咨询事项80多项,服务群众580余人次,为群众代办准生证、农保办理等证(卡)220多本(张),全面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村主任吴合金说:“虽然我们几个主干各有分工,但我们统一协作,坚决做到服务群众无死角,干群联系零距离。”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党员队伍,是发挥党建引领、提升支部战斗力的第一基础。建塘村支部对党员实行积分制管理,从组织生活、服务群众、遵纪守法、群众反映等方面设置共性指标,从完成支部任务、实事承诺、联系群众、结对帮扶、志愿活动等方面设定个性指标,通过“挣分”、“积分”,防止“扣分”,使广大党员相互之间比着干、争着干、抢着干。每名党员根据自己的分工或特长提出1至2条实实在在的承诺,支部年底统一考核党员承诺兑现情况。结合农村网格化管理工作,村里成立了3个网格党小组,每个党员定期到联系的群众和贫困户家中走访,用走心的态度与群众连心,用贴心的服务让群众暖心,实现了“每个网格都有党组织、每名党员都在网格中、每名党员都在网格发挥作用”。村里的同建同治、民政救助、网格管理、计划生育等各项事务的完成情况都排在全镇前列。党支部这面旗帜,已深深地树立在建塘村每个村民的心中。2016年,建塘村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湘西网-团结报 2016年6月11日01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