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搞扶贫,扶贫工作组为农村贫困户、贫困党员送去粮食和慰问金,殊不知他们享用完后又是“坐等靠”。这类使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现在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在于群众“坐等靠”思想在作祟。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多的应扶起他们的依赖思想。
自身具有“造血”功能,扶贫才具有可持续性,一时脱贫不等于终身脱贫,扶贫应是可持续的、长久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扶贫开发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全国还有3917个村不通电,影响近380万人,扶贫任务任重道远。仅靠物质扶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矛盾,光靠扶贫干部唱独角戏,精准扶贫的这条路走起来是很艰难的,如果把大家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让大家一起“齐步走”,群众才能从“根”上摆脱贫困。扶贫先扶志,治病先治心,“思想”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苏轼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尚不谈立大事,仅靠“坐等靠”思想,恐怕养活自身都成问题,立大事更无从谈起。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解一时之围不能解一世之围,扶贫对象若不能从根本上掌握脱贫致富的方法,扶贫工作就是没有做到位。物质有限,人的潜能无限,只有激活群众无限的潜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否则送再多的粮食也难成活。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转变和根治,症结就在于没有找到突破口,一味的“输血”和“送鱼”,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既害了群众,又费了力气。
扶贫工作不能搞一刀切,需结合当地实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政策,做到有的放矢。各级党委、政府在扶贫前应充分做好调研工作,只有把准备工作做好,扶贫工作这场硬仗才能拿下来。扶贫就要扶到点子上,在扶贫送温暖的同时,更要从精神上、思想上进行扶贫,这样才能让贫困户用自己的双手把“帽子”摘下来。
作者单位:中共三穗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