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真抓实抓”岂能让环保履职“形式化”
5月3日,督察组现场反馈河北省督察情况,点出具体违法违规案例,直指要害问题,其中特别提出“省委原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新华网5月4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关乎一个地域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是民生之基、民心所向。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央重视环境保护并非一两天,为何一些地方的环境问题始终原地踏步难向前?“没有真抓”“不是真重视”是主要原因,其背后是形式主义作祟。环保履职“形式化”已经成为近年环境治理难的症结所在。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和政绩考核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存在不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对许多环境污染事件总以遮遮掩掩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和方式来处理,或有案不查、有罪不究,或降格处理、以罚代刑。只重地方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在环保问题上,“口头上重视,手头上忽视”“形式上重视,实质上轻视”。一些地方主官谈环保措施头头是道,做环保计划漂漂亮亮,然而落实检查却流于形式,使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做到“真抓实抓”让环保履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认为,首先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树立责任观念。从领导干部到民众,让所有的人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人能置之度外。如果世界上连一口干净的水和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人类还有生存的空间吗。因此,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氛围,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把环保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都必须严肃追责。
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环保履职不力。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绝不是一日之功。现在环境履职上升为中央环保督察,重大问题不但要向中央报告,而且督察结果要移交移送中央组织部。这些结果将作为被督察对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任免的重要依据。各级地方政府只有真抓实干,深入践行绿色发展,才能经受住更严格的环境督察检验,真正还百姓予“绿水青山”。
笔者认为,实抓真抓,让环保履职不走“形式化”。既要鼓励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又要实行最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切实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低碳意识、节约意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蔚然成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特殊恩赐,必须倍加珍惜,世世代代传承和守护好这份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