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林业与全面小康的关系”的论述中,赋予林业发展新的内涵,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仔细翻阅习近平总书记之前的讲话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早在2005年8月,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中就提出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随着“两山理论”的日趋完善,在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要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真正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有媒体前期正好在报道,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湘西原本是连片的贫困地区,如今通过开发当地绿茶树、山野菜等特色农副产品,将“绿水青山”变成一座座“金山银山”。“舌尖上的创业”带领山区百姓增收致富,湘西旧貌换新颜正是当前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一个缩影。
湘西地区脱贫实践表明,只有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坚持在生态优先的边界框架下发展经济,才可能获得大自然的丰厚回馈,而此前“向山体要矿石,向山林要木材”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让地方经济陷入竭泽而渔的尴尬境地。当然,我国各地区产业特色迥异、经济转型进程不同,湘西模式不可能被完全复制,但它足以表明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可以带动更多贫困人口走向富裕生活。
将发展绿色经济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部门首先要树立与环境和谐共存的理念。就具体工作而言,一方面,绿色产业的启动离不开大量资金配合与支持,融资政策理应向有机农业、绿色工业、特色旅游等行业做出倾斜,通过降低借贷门槛、加大资金奖励来保障相关实体获得一定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基层党委政府也应当对有地区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予以规划,通过税收优惠、公共服务优化等举措鼓励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绿色产业转移,大力宣传成功试点经验,以点带面地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全面唤醒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互依共存的美好情感。
我们发展绿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农民为主力军,而农民在落后地区也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基础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无疑是为其装上了一个巨大,可持续的“引擎”,前景可期。
作者地址:四川省泸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