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朱运海: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 作者:朱运海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1882 更新时间:2016-04-20 录入:王惠敏 ]
     一、何为乡村旅游

通俗的讲: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

乡村是与城市相对而言的——乡村在人口密度、聚落规模、土地利用、景观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是都市所没有的,是乡村的吸引力所在。

西方学者Bernard Lane认为纯粹的乡村旅游的五大特特征:

1)位于乡村地区;

2)旅游活动是乡村的,即旅游活动建立在小规模经营企业,开阔空间,与自然紧密相联,具有传统文化和传统活动等的乡村世界;

3)规模是乡村的,即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

4)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控制;

5)由于乡村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的复杂多样,因而乡村旅游具有不同的类型。

我国学者刘德谦将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以风土(特有的地理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景物)、风俗(地方民俗)、风景(可供欣赏的景象)为代表的乡村风情(乡村的风土人情)

二、什么是乡村性

乡村性(rurality)作为乡村(rural )的派生名词产生于 18 世纪,是描绘乡村空间与地域类型的重要概念,意指“之所以成为乡村的条件”。

国内学者冯淑华和沙润概括出衡量乡村性的五大指标:

1、地域条件

乡村旅游是发生在非都市地域的旅游活动,这里地域辽阔,居住着多数永久性居民,人口密度小,居民点规模较小,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为主,生产方式为传统的自产自销。

2、社区参与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性,因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田园景观、聚落、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吸引物,所以,社区居民的参与和为当地居民带来利益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这种参与是全过程的,包括信息共享、意愿表达、决策参与、管理参与和利益共享等。

3、旅游资源特性

村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源于地方性,它是保持多元文化价值不可缺少的土壤,乡村地区集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于一身,对都市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此外,乡村地区淳朴、真实的氛围是吸引游客的另一道“风景”,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与其说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生活文化”中的旅游,他们在欣赏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到当地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是一种“乡村情境中的消费”。

因此,乡村地区那些独具特色的聚落建筑、传统生活形态、风俗民情、农耕文化和淳朴、真实的氛围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资源,是乡村性的物质和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

4、旅游产业本地化

乡村旅游要保持乡村性,关键是要做到旅游产业本地化,即旅游资源为当地人所有,旅游经营本地化,更多地使用本地劳动力、本地原材料,鼓励地方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建立本地产品供应链,使旅游收益最大程度地留在本地,满足当地社区发展的需要。

5、可持续发展

乡村性的保持是乡村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原生文化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中原生文化的保护不仅包括古老遗存文化的保护和拯救,而且包括本地居民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人口结构中本地居民的占有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为了更好的衡量乡村性,西方学者克洛克&爱德华提出了乡村性指数(rurality index)的概念。他们认为乡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地,乡村社区、乡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等都是乡村性的表征,按照乡村性的强弱可划分为:极度乡村(extreme rural)、中等程度乡村(intermedi-ate rural)、中等程度非乡村(intermediate non-rural)、极度非乡村(extreme non-rural)和城市(urban)五个类型。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 image),在现实中用于发展乡村旅游的乡村,多处于中等程度乡村、中等程度非乡村、极度非乡村三种类型。从旅游审美的角度而言,乡村意象就是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所说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中“意味”,乡村的物化形态(如建筑、植被、田园等)则是其中的“形式”。

三、何为乡愁

乡愁多发生于乱世或盛世——乱世乡愁是一种无法追及的痛苦牵挂,盛世乡愁则是一种可以消解的甜美品味。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刘奇先生认为“乡村旅游是盛世乡愁的呼唤”

西方的乡愁概念来自瑞士的雇佣兵,指的是一个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因想家而生病。1688年的瑞士,不像今天这么富有,很多人当雇佣兵,离开自己的家园、国度去打仗,后来这些兵就得了“思乡病”。所以,当我们有乡愁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存在感、现实感。

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教授则认为“乡愁是生活的一种隐喻”,是人们生活在当下的隐喻——现代中国的乡愁带有一种文化的意味和味道,更多表达的是一种现实感和存在感,这种乡愁最大的特质应该叫异乡感,或异乡性——每个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生活在我们自己的家园,却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一种异乡感。笔者认为这种活在城市家园的“陌生感”和“异乡感”源于人们对现代性的“好恶交织”——既不喜欢,又不愿离开,于是暂时“逃遁”到乡村去尝试一下他者的生活,寻求暂时的心灵宁静和自我归属。

四、如何实现乡村性

中西方乡村旅游的动力不同:国外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规模发展,乡村旅游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乡村旅游产生的原因是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的产物,人们自觉的暂时逃离城市回归乡村。中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但发展快。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三农”问题、国家政策等在我国乡村旅游产生及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中外国家都把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与城市性:从人的存在角度而言,所谓的“城市性”和“乡村性”其实质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乡村旅游产品打造的角度而言,二者的关系是旅游审美体验上的乡村意象,旅游日常生活上现代城市功能(简单说就是食宿卫生条件一定要不能低于城市的标准)。在处理好的乡村旅游城市性和乡村性的关系上,如何让乡村旅游有吸引力呢?笔者认为国内已有的典型案例都不约而同的直指旅游者的“眼”和“口”——所谓“食色,性也。”眼者,景观也,不同于城市的乡村特色的景观;口者,美食也,独具乡村特色的传统美食。把握旅游者眼与口的关键是精致的凸显城乡的差异性——可以说得乡村美景、美食者得天下。美景养眼,美味爽口,赏心悦目,自然身心愉悦,旅游重游率高。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生模式”进行延展:生产(农事体验)、生活(民俗文化)、生态(乡村景观),让城市成为城市,让乡村成为乡村,凸显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乡村旅游的主题:“怀旧与思古”是乡村旅游的主题,现代人对乡村旅游中本真的乡村性的追求,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向那充满“乡愁情怀”的人文主义传统回归后现代价值诉求以及都市人对于乡村岁月的怀旧情感的情感投射。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的最稳定的客源恰好是那些中产阶级人士,正是这部分人是后现代的生活方式的拥护者和践行者:他们无法忍受现代性造成的人与世界的对立,渴望回归自然,最善于忙中偷闲,感受树叶飘落的宁静、品味湖光山色,感悟自然万千变化,以求获得心灵的片刻平和。

乡村旅游的类型: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①田园观光型——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②活动参与型——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③文化体验型——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④休闲度假型——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的模式与景区体验:城里人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对都市人而言,乡村就是自然的代名词,是医治城市生活“亚健康”病的一剂良药,“一辆车+一家人”的自助游模式是目前乡村旅游的主流模式。手机智能终端与移动互联为“说走就走”的旅游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产品好坏不胫而走(如:青岛大虾、山东鱼事件等),因此乡村旅游质量管控和危机处理能力尤为重要。乡村旅游的体验,适用于“建构性真实”理论——陕西袁家村和马嵬驿的“古街”虽是凭空创造出来的,少了原汁原味和历史积淀,但青砖灰瓦,土色土香,却满足了都市人怀古思幽之情怀。正因为后天建造,能够突破古街古镇已有格局局限,充分按照现在商业需求意愿设计房子大小、高低、内部布局,展示各种历史遗存,突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从而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乡村意象的旅游消费场景。

五、对隆中乡村旅游的一些思考

全域旅游=核心景区+良好的周边环境+乡村旅游=共享经济

古隆中景区——景点旅游,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能够提升景区周边环境质量、改善民生和培育新的旅游增长点。乡村旅游做好后就会变成:大隆中——全域旅游,并真正成为襄阳旅游的龙头。

文化定位:诸葛亮耕读文化(隆中书院,传统的田园风光,现代农业观光)

功能定位上:配套景区、要素补缺、价值链延长,把社区变成景区一部分。

发展定位:景区依托型美丽乡村建设

景观打造:围绕古隆中三国文化主题营造具区周边社区的乡村田园景观——眼:视觉

特色饮食:围绕襄阳和汉江流域独特的饮食习俗打造特色餐饮——口:味觉

环境营造:在社区环境的营造上可以借鉴“五山模式”经验——先生活、后生产(良好的村容村貌和卫生环境),农民主体、社区参与。

注:本文为2016412日,在隆中管委会召开的“全域背景下隆中5A级景区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隆中管委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