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叶然:集体文明的遗忘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 作者:叶然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05 录入:吴玲香 ]

提起文化保护,大多数人都会想起日本。原因大概归于日本是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做的很好的一个国家。

为什么日本文化到现在依然保存地较好?简·雅各布斯曾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探讨过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悲观者,简·雅各布斯相信,随着后农业时代走向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时期的边缘。而这种崩溃的发生机制是群体的逐步失忆。

这种失忆在今天的中国并不陌生,例如传统文化的快速消失,大量城市记忆逐步模糊,在建筑逐步雷同的同时,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逐渐消失,外观和内涵的双重单调,共同早就了今天许多城市千城一面的奇观。

那么,简·雅各布斯的愤怒,或者她的悲观,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1“黑暗年代会如何来临?

1853年,日本发生黑船事件。彼时,日本实施封闭锁国的政策,以不与危险的外界和文化接触来自保。直到美国率领炮舰队驶进东京湾,强迫日本开放门户与西方通商,日本为了能够迎头赶上西方,开始借助外来力量发展自己,同时也不忘在文化上保护自己。

当时,日本正从农业文化转型到以创新为本的后农业社会,在这个转型中,即使面临种种压力,也不忘珍惜和培育自己熟悉的文化特质。日本在整个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吸取西方国家文化发展的方式和经验来助力本国文化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它们和遗弃本国的文化。

直至今天,日本都在有意地延续这项策略,并有了很多人间国宝级的大师:书法家、园艺家、陶艺家、传统演员、木匠等,以及日本借助自己的力量发行人间国宝计划,将这些手艺传递给学徒,使技艺及其代表的文化价值不至于丢失。

所以,文化的完好保存和传承是来自本国民众对文化的重视和责任感;文化的丢失或被遗忘的问题,也不能仅从外来文化的侵入来寻找答案。那么,文化丢失或者被遗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雅各布斯所写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给日本在文化保护和传承这件事上所做出的努力以极大的肯定。她认为,彼时的文化正逐渐走向黑暗年代,以一种被遗忘的方式,而这种遗忘来自于人们失去了能够将文化记住的能力。这也是她在本书中对究竟什么是导致文明衰落的原因的追溯。

这本书中,她没有否决文化被遗忘是来自外来文化的入侵,且把它看作了是文化丢失的一个原因,比如欧洲人的入侵给北美洲文明造成的文明衰败现象。但是另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内部腐败,即人本身失去了文化记忆的能力。这也是雅各布斯本人对文明逐渐走向黑暗年代勾勒出的两种形式。虽然她最终还是将形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归在了人们对文化的集体失忆上。

2重建记住文化的能力

雅各布斯出生在北美的一个小镇,高中毕业之后供职于一家杂志社。20世纪的20~30年代,美国陷入经济大萧条,雅各布斯在这个时候开始迁至纽约并定居于格林威治村的休斯顿大街。也是在这个时候,她慢慢被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开始关注城市设计问题,尤其在社区建设方面,包括建筑架构、街道设置等,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城市规划师的观点。

在她看来,一个伟大的规划师或建筑师不应该将城市定位在时尚上,而是基于自然规律进行建设以惠普于大众。街道的建设不应该是引领市民一并拥进市中心,而是为他们走向她们想要和应该到达的地方指引方向,等等。

对《黑暗年代》这本书而言,雅各布斯用文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城市问题:文明的黑暗年代的来临。

文化的稳定性机制作为一种复杂的建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体文化的崩塌,从而使文明走向黑暗年代。所以,即便文化被写进纸张里,有关文化的文献被保存,但这也只是一种僵硬的无生命的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走失,依靠这种方式延续下来的文化最终都将被集体的人所遗忘。对此,重建记住文化的能力也变得尤其重要。

在这个时候,我们在对文化保护上需要更注重它的可触摸性,感同身受是对文化该如何修复、保存、延续的最好方式。

基于此,这本书从五个因素来揭露了文化丢失的真相。但在讨论文化为什么被丢失和被遗忘的过程中,作者专注于深究北美家庭在社区破坏性的环境下是如何被摧毁的,高校教育中的所得文凭逐渐成为一种成长型产业,科学研究越来越与实践无关、专业人员的自审能力正在丧失并变得犬儒主义,税法或不止税法的冲突正在导致政府的效能低下。

对于后五项因素来说,在揭露问题真相上表现的更彻底,也是前五项因素的败坏症状。我试图为这五项因素导致的文化集体的被遗忘给出一个概念:文化债务危机。之所以用债务危机来表述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危机感,是因为,债务本身表现在人身上是存在利益关系的,而文化正是在这种利益关系中逐渐被摧毁甚至被遗忘的。

3社区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联

另外,如果以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角度来说,会首先将家庭与社区作为重审文化的选择之一,因为人们总是从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这也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建设和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所以,这本书被视作《死与生》的续篇,只不过视角发生了变化。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社区才能让人们欣然接受,并愿意住进去?社区问题所映射出的文化丧失问题,对中国的社区建设、文化重塑、甚至更宽泛的城市建设又有哪些启示?

在《黑暗年代》这本书中,雅各布斯强烈谴责了社区僵硬化、不科学的管理模式。雅各布斯视社区为一个逐渐且有机增长的复杂资源的生命体。所以延伸到对资源的讨论,她认为有三种资源是在建设社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首先是社区的公共住房、学校、公共图书馆等资源;其次是由社区较不正式地提的职业培训中心、社区聚会中心等;其次,就是完全不正式的一种无形的资源,比如邻居、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流。

而雅各布斯对这些资源的说明,给我们的一个最大启示是:我们应该相信民众有能力将自己的社区管理好,甚至包括他们自己对社区的规划。永远不要忽视普通百姓的创造力,因为他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了如指掌。所以我们只要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就足矣。

但是,当将这种启示引用在我们国家的社区建设时,要注意建立一套比较系统性的管理体制以帮助和监督。

由此而言,倘若主流文化危机由内部开始腐朽,或是无法应变,那么很清楚地,今天当务之急就是社会必须彻底觉悟,以认清累积起来的文化弱点所具有之威胁性,并设法加以改正,以求社会的复杂文化网络得以稳定下来。

如果要问文化的黑暗年代还要多久才能终结,那么,请重新赋予我们记住它的能力,也请重新审视城市化与人的关系。因为,一切脱离人而建设出来的城市和文化都将是悬在半空中的遥控飞机,遥控器不被人所用,飞机终将衰落!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方塘智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