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两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3月8日,习近平在 湖南代表团表示:“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月10日,习近平在青海代表团强调:“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两会期间,习近平三天之内两次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足见扶贫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具体怎么干?习近平的要求是:找对“穷根”、精准扶贫。(国际在线)
扶贫工作由来已久,是历届领导人都重视的课题,也是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率先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是看到了我国长久以来扶贫方式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没有找准病灶、对症下药。中国国土辽阔,各地基本情况不一样,如果不摸清原因就盲目扶贫,则可能陷入越扶越贫的恶性循环。所谓“精准”,就是要根据各地致贫的不同原因来辨证施治,找出原因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有的地方贫困是地理原因造成的,如西南、西北各省的边远山区,这里穷山恶水、交通不便,当地群众没办法靠土地赚钱,特色致富项目没办法在此处上马。这样的地区适用那句老话“要致富,先修路”,路修通了,山里面的农产品才能及时运出去换成钱而不是烂在地里,山外面的资金项目才愿意走进去,内外互动起来,地方经济才会活起来,才能有真正摆脱贫困的一天。
而有的地方贫困则是因为当地缺乏致富带头人,在家务农只能种些传统的稻谷、小麦、玉米、土豆等农作物,这样的耕作方式只能填饱肚子,于是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家里不是留守儿童就是空巢老人,这样的地方非但很难摆脱贫困,还会滋生不少社会问题,贫困更会一代代延续下去。对于这些地区,基层干部的重要性胜过单纯地扶贫资金,只有基层干部带头,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吸引年轻人在乡创业,贫困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还有些地方的贫困,不容易被人看到和关注,那就是位于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他们身居繁华闹市,但却过得比农村的多数人更加不易。他们多数年纪偏大且长期生病,家中缺乏青壮年劳动力,仅靠政府的低保救济金度日。对于这个群体,社区要多关心、多帮助,扶贫资金要多向这个群体倾斜,还可积极帮助其寻找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今天说干明天就能出成效的,更不是能助力领导飞黄腾达的政绩工程。各地政府只有找准当地致贫的“根”本所在,沿着合理的扶贫思路真抓实干,杜绝一届领导一套想法的现象,扶贫才能扶出实效。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